Kenny.Ding

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面试时的6个误区


在经济危机和就业市场非常不景气期间,除了保持开放的意识,在专业上和个人品格上不断完善自己外,抓住每个机会,特别是在需要一个赖以养家的工作时的面试机会,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是面试时需要提防的6个陷阱。
 
. 不要把面试当成审讯

很多寻找工作的人都理解在面试时将被雇主审问一番。特别是当面试者非常需要一份工作时,更是怕向考官发问,唯恐得罪了考官,失去工作的机会。这样就会发生面试时,所有问题都由雇主一个人在问,而面试者则只是回答问题。

事实上,面试应该是一次双方互相问答的商业谈话。如果你避免提问,那么将导致考官被迫变成审讯者。在西方公司面试时,这在很多情况下会造成扣分。

. 试图将自己的“优点”当成所谓弱点

考官经常会问应试者一个常见的问题:你有什么缺点?

一些中国先知通常告诉我们,你应将所谓的弱点转化为积极意义的“优点”。例如,你可以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等等。但是,这可能使得考官对你的面试没有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可能已经听到类似的答案一百次了。为此,更好的答案是指出一个你希望改进的技能,并说明你如何正在提高你这方面的能力。其实,很多考官并不在意你的弱点,他们希望看到你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你的回答就在表明你自己。

. 面试结束时没问题可问

在西方社会,基本上每次面试都以考官问你有和问题来结束。 此时,最糟糕情况莫过于你没有问题要问。对考官来说,他对你问道问题比你描述自己的卖点印象更为深刻。因此,你没有要问的问题表示你对这个职位并不感兴趣,所以懒得准备。

所以,在每次面试前,你应该列出你要问的5个问题。德勤公司(Deloitte)全球招聘部主管基尔希(Kent Kirch)推荐了的一个问题是,“你能否告诉我你的职业生涯?” 基尔希说,“每个人都喜欢谈论自己,所以你问这个问题比较安全。”

. 只研究雇人公司,但不研究你自己。

许多应聘者通过努力研究雇人的公司来准备面试,这并没有错。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在面试前列出自己的经验/经历、知识和技能。其实,列出你过去的成就,你就能够应对任何有关你经验/经历的任何问题。你必须准备好与考官讨论任何有关你背景的任何问题。建立一个自己成就清单,可以随时刷新你的记忆,并帮助你在面试中立即记住你可能已遗忘的经历。

. 面试时开着手机

现代人随时需要与人保持通讯,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有手机。但是手机铃声并不适合在面试时响起。所以,你应该关机后再进入你应聘的公司。

. 面试后被动等待

在面试后,时间变成了你的敌人,因为时间过得越长,考官对你的印象忘掉越多。所以,在你面试回家向面试你的每个人寄一封表示感谢的电子邮件后,过几天你应该与面试你的人联系一下。或者问一个问题,或者给他们发一些有关你的额外信息。通常你可以与作雇佣决定的人联系,或者你可以假设所有面试过你的人在雇佣决策中都有一些影响力。在你寄给他们的有关你的额外信息可以是详细介绍你的才能、一个他们公司竞争对手的新闻稿或该行业发展趋势。你的意图就是使每个人对你记忆犹新。(

 

2009年7月29日星期三

美兴起频密交易 计算机高速下盘赚厚利

美兴起频密交易 计算机高速下盘赚厚利
 
《纽约时报》上周五报道,随着美国信货紧缩问题逐渐纾缓,华尔街出现新焦点,有市场人士指出,美资大行正透过频密交易方式(High Frequency Trading),左右与炒作股价。

《纽时》指出,多间华尔街大投资银行,目前已从事频密交易,即利用力量强大的计算机与经过精密设计的计算机交易程序,能迅速下盘,而在其他投资者来不及反应前就已攫取差价。

频密交易可在转瞬间观察到市场与投资者的交易趋势,并在千分之一秒内改变自己的落盘指令。由于市场法规有漏洞,频密交易者可以先行看到市场的交易情况,然后可凭其有如高速的落盘程序进行交易,因此赚取巨额利润。

频密交易的兴起导致美股交易量大增:自2005年迄今,美股平均每日交易量己增加164%,而目前频密交易约占美股月交易量的一半以上。
《纽约时报》指出,由于法规漏洞,如纳斯达克等交易所会将一些交易在还未公开前先让频密交易商过目,以换取相关费用。

外匯基礎

外匯市場是什麼?
外匯交易市場(FX)是全球貨幣買與賣的市場,與商品和股票市場不同,它並不需要固定的交易場所;相反,它是一個虛擬的交易市場,參與外匯買賣者會以電話和電腦相互連繫,從而進行貨幣交易。
網上外匯投資,造就了一個每日交易額超逾1.8萬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市場,就交易數額和資金流量而言,外匯市場遠遠超過美國股票或期貨市場。外匯買賣每週六天、每天24小時進行。一天的外匯買賣由悉尼開始,倫敦是主要的貨幣買賣市場,其次是紐約。香港、日本及新加坡則在亞洲的辦公時間進行大批買賣。星期五北美匯市休市(香港為星期六早上五時)至星期一悉尼開市(香港為星期一早上約四時),中間大概有一天的空檔。交易時全以電子形式進行,由一間銀行轉賬到另一個銀行的賬戶,並不會看到實際貨幣的交收。由於外匯市場是以場外交易(OTC)運作,所以有關以下的交易細節,均由交易雙方自行商議確定﹕

- 交易的數額

- 結算日

- 價格

而在外匯市場,投資者是以一對組合進行買賣,同一時間買入一種貨幣(long position)和賣出另一種貨幣(short position)。

外匯市場的重要性﹕
 
外匯市場具有其重要存在價值,有兩個主要原因﹕國際貿易及對沖,以及投資買賣。


國際貿易及對沖﹕


跨國企業多會積極參與外匯市場,他們既可兌換貨幣,又可保護公司免受匯率變化導致損失,這稱為對沖外匯風險。這些公司亦會利用外匯市場,因應市場大勢,賺取其他貨幣與本國貨幣匯率變化的利潤。
投機買賣:

當投機者相信能在匯率波動中獲取利潤時,就會進行投機買賣。例如,若投機者認為美元對日元將會升值,就會以日元購入美元,並試圖以較高的價錢再把美元出售,以從中賺取利潤。此外,在交易場內的交易商除了為客戶提供報價外,還會通過對匯率的投機買賣,為銀行賺取利潤。

而外匯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以投機買賣為主。

什麼是匯率?

與其他市場一樣,貨幣價格由買賣雙方(供應與需求)的互動而建立,貨幣價格就等如是該貨幣的匯率,並以另一種貨幣來顯示該貨幣的價格。?

任何外匯交易都牽涉兩種貨幣的買和賣。匯率則是一種貨幣相對於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反之亦然)。例如當你以貨幣B購買貨幣A的話,實際上你也是在出售貨幣B以換取貨幣A。

什麼是交叉匯率?

匯率一般以美元報價,例如歐羅/美元、英鎊/美元、美元/日圓及美元/瑞士法郎等。?但也有兩種貨幣都不牽涉美元的匯率,我們稱之為交叉匯率,例如?歐羅/日圓、歐羅/瑞士法郎、英鎊/日圓、瑞士法郎/日圓、英鎊/瑞士法郎。

在歐羅/日圓交叉匯率中,基本貨幣為歐羅(即貨幣組合中的第一種貨幣)。因此市場經營者會以買入價,購入歐羅(基本貨幣),售出日圓;以賣出價售出歐羅,購入日圓。

而交叉匯率通常透過美元或歐羅計算出來,計算準則如下:

如果貨幣組合中兩種貨幣皆採用同一基本貨幣,則會將兩者的匯率相除而得出交叉匯率。

如果貨幣組合中兩種貨幣是採用不同的基本貨幣,則會保持相同匯率再將兩者相乘。
甚麼是買賣差價?

買賣差價是指兩種貨幣在買與賣之間價格的差距,賣出價是投資者願意賣出某貨幣的價格,而買入價則是投資者願意買入某貨幣的價格,而它們之間就是買賣差價。買賣差價視乎不同貨幣組合而定,但通常主要貨幣的買賣差價比較少。


市場流動性

要在外匯市場取得成功,除了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外,最重要還是「流動性」的因素,這表示市場要有深度,而且能在不明顯影響價格的情況下執行交易 。
舉例而言,主要貨幣通常具有很好的流動性,例如歐羅/美元、美元/日元、英鎊/美元、美元/瑞士法郎等,但一些交易很少的貨幣的流動性就較差,如南美的貨幣,由於流動性低,較難取得報價,因此亦較難平倉;而這類貨幣的差價也會較大。

轉載來源:億創理財-外匯基礎
 

2009年7月28日星期二

海外华人迷思:让孩子当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海外华人迷思:让孩子当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组图) 

第一代华人移民的两种态度 

作为第一代华人移民,心中总有一个疙瘩解不开:到底让孩子身上多留点中国东西好,还是让他们彻底融入外国人的社会,完全变成一个外国人好呢? 

有人说,如果你是大学毕业以后才出国,那么,你就基本不大可能融入当地社会了。这话虽然可能有些偏激,但还是说出了一个道理,就是越晚移民越不容易融入当地社会。我们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吃的是国人爱吃的大米饭、馒头、酱油,看的是中文的报刊,对融入当地社会似乎不大热衷,也好像有一种很强的惰性。我们也常常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反正人家也不会接纳我,我何必自作多情? 

不错,我们生着一张亚洲人的脸是永远改不掉的。无论你自己是否把你当作中国人,但在外国人的眼里,你还是个中国人,这个现象一直困扰很多华人移民。这一困扰也同样让我们对下一代的培养目标产生了影响。这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比如在美国,我见到一种是父母完全把孩子当作美国人来养,家里不说中文,更不让孩子上中文学校。孩子平时吃的是美国的快餐和西餐,交往的是美国朋友。总之,离中国圈子越远越好,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把自己当成一个美国人,才能彻底融入主流社会。 

另一种父母则相反,他们经常对孩子灌输中国文化,从小送孩子上中文学校,暑假带孩子回国,以便让他们对自己的根有所认识,让他们吸取中西文化的精华,将来更成功。这些父母认为,不管你是美国藉还是中国藉,别人还会把你看成中国人。对此早有清醒的认识,以后被别人歧视时,心理承受力会相对强,孩子的挫折感也会少一些。 

第二代华人移民的尴尬 

由此,我想起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描述一位华人二代和一位老美一同去中国谈生意。这位华裔不会说中文,更不用说读或写中文了。而那为老美中文学的呱呱叫,以至于老美为老中当中文翻译。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人总有长处和短处,但放在这位华人身上,好象让他非常尴尬,尤其是当地的中国人问起他怎么是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时,他无言以对。 

我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回国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他们中国话虽然能讲,但别人一听就不地道。去商店买东西,别人总是要问这问那,弄得他们也很不高兴。现在情况要好多了。 

第二代移民有的双语都不错,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记得有位做过口译的美藉华人抱怨:他去中国担任口译时,中国人看着他的模样是个地道的中国人,因而似乎不放心他的美国英语是否纯正,是否真能把他们的话翻译成标准美语。理由是他能讲一口没有洋味的北京话,怎么看也不像美国人。一个华人不可能了解真正美国人的思维,也就不可能当美国人的代表。 

在美国的情况有时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尤其你要是在一移民不多的地方。记得一位朋友的孩子,大概7-8岁时来美国,上大学时,他的同学一个劲地问他从哪里来的。他说来自中国北京。但他的一口美式英语很纯正,把他们吓一大跳。他们于是又问了:你英语为什么讲得那么好,一点口音都没有?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明白来自北京的华裔美国人是什么概念,这也就无形中增加很多烦恼。    

说到这里,我想起刚到美国时与一位华人ABC的对话。我看他长的一副中国人面孔,就顺口问:“你是那里来的?”他回答说:“洛杉矶。”我又问:“我是说你原来是那里人?”他仍就回答:“洛杉矶。”我不甘心,再次问道:“那你的家乡是那里?”“洛杉矶。”他斩钉截铁的回答。我正准备再追问下去:“你的父母从哪儿来?”话问到嘴边,我又吞回去了,我发现他表情不自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遥远的关于华裔美国人的概念。 

这件事对我的震动不小,从那以后,关于中国人从那儿来的,我只问一次,如果对方不主动告诉你,就不再追问了。 

黑头发、黄皮肤,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汉字却不识得几个。中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那你怎么不会说汉语?”外国人会对他们说:“你是中国人?你的英语怎么说这么好?”这就是所谓“香蕉人”。“夹缝中的人”也许是对他们所处的尴尬最好的形容。  



赵美心当选联邦众议院



赵美心宣誓就任 



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美国人)? 
 

华人诺贝尔奖朱棣文被提名美国商务部长时,华人都为他高兴。朱棣文教授的一句“我不是中国人”引来很多中国人不快。心想:我们华人为他高兴,我们热脸贴他的冷屁股。据�朱棣文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到家里时,他的父亲说:“身为父母,有子荣获诺贝尔奖,当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国人争了光。”这就是地一代移民的真实想法。其实,在这件事上,朱棣文也没有什么错,他本来就不是中国人,应当说,他首先是个美国人,我们也不要反应过度。实际上朱棣文对他的中国背景并没有让他羞愧,他在去清华大学演讲时第一句话就是:“我非常自豪,我的父母都毕业于这所大学!”他为他的中国背景而自豪。但他的的确确是个美国人,他们爱美国,这有什么错吗?我们的孩子以后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华人移民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到目前为止,除达赖外,有7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和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52岁)。从他们的简历来看,中国背景和中国文化的底蕴对他们事业的成功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他们中的很多人中国情结很深。比如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现在都回到了中国。谁也不会忘记,尽管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丁肇中用英语讲话比用汉语更为得心应手,但是在诺贝尔奖授予仪式上,丁肇中就是坚持要求用自己的母语汉语致答辞,因为他为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骆家辉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不一定总只局限在自然科学领域,他们有人要参政,有人要当律师,有人要当法官,不完全融入当地社会是不敢想象的。让我们来看看华人参政的几个第一。 

前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Gary Faye Locke)是第一个当选为美国州长的亚裔及华裔美国人。他目前为第36任美国商务部部长。 

出生于台北市的赵小兰(Elaine Chao),美国第24任劳工部长,她是美国内阁第一位亚裔妇女,也是第一位华裔内阁成员。 


本月14日,华裔女候选人赵美心成功当选加州国会众议员,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国会议员。56岁的赵美心(Judy Chu)出生于加州,从政已有24年,曾三次当选蒙特利公园市市长,2003年当选加州众议员,现任加州平税委员会副主席。赵美心的当选,是美国华裔尤其是华裔妇女从政的一个历史标志,意义重大。 

从他们的从政简历来分析,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至少与他们多年来不遗余力地融入主流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





朱棣文在清华演讲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 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到底能有多大呢? 如果你的孩子是在中国学习过一段时间, 对中国有一些了解, 可能还好一些。而如果你的孩子是在国外出生, 对中国的了解完全来自父母的传输,则情况恐怕相当不乐观。孩子们在学校或在各自的生活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事情会改变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让我们无所适从。 

记得我的孩子小时候就因为他的小朋友们说中国的坏话而闷闷不乐。事情的起因是他的同学们说中国人残忍,吃狗肉。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对狗是怎么看的,他们的狗权往往比人权还要大。狗是人类的朋友,中国人竟然吃狗肉,这还了得?孩子回来和我们谈起这件事,我们也为难。只好对他说,美国人不了解情况,中国人很多年前,有些地方确实有这个不好的习惯,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吃狗肉了。爸爸妈妈都没吃过狗肉。 

不幸的是,中美这两个大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利益,一直冲突不断。问你自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中美发生冲突了,你的孩子会向着哪一边? 

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很多父母和孩子是个考验。当时很多家里都出现了父母为中国队加油,而孩子为美国对加油的尴尬场面。我们很多人虽然离开中国多年,现在不少人已经入了外国籍,但碰到像奥运会这样的体育比赛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为中国队员加油。而孩子对我们就不那么理解了。我们是否也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呢?有一次我看到孩子在为美国的体操队员战胜中国队喝彩,我无意识的问了一句:“美国队赢了,中国队输了,你高兴呀?”孩子也不假思索地顺口答道:“当然。”我这才恍然大悟。 

有鉴于此,后来,我对奥运的很多比赛结果和纠纷都不予置评了。为了缓和气氛,我只好这样对孩子说:“我们都应当高兴,因为比赛成绩最好的两个队与我们都有关系,不管美国队赢,还是中国队赢。”孩子们对我这句话也大表赞同。 

这种情况尚属于可操控范围的,可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我觉得无能为力。孩子越来越大,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当他们学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国际政治

时,很多敏感的话题都会涉及,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以及与民主、自由、人权相关的部分。美国的教科书加上美国的老师,不大可能有什么对中国友善的话。我能感觉到孩子对中国的印象在变,他们谈起中国的时候,没有多少让他们值得骄傲的,在朋友面前也有点不光彩,似乎只有与中国撇清关系才是最体面的方式。我有时问自己:让孩子做中国人是否太沉重? 

孩子大了,还有一个不受我们制约的因素是他们对自己婚姻大事的态度和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终身伴侣。说实话,对大多数父母来讲,不参与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话说回来,即使我们想参与,恐怕也没有这个权力。我对自己说,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我们这么多年的投资,如果连孩子这一点都没教会,那再多的投资也可能是只赔不赚了。 

结语 

早在1996年骆家辉当选州长时,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骆家辉是数百万美国亚裔移民中值得骄傲的人,“这些亚裔移民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和他们作为公民的良好表现,增强了美国的力量。他代表着我们大家都能够实现的未来。” 那么,就让这位美国前总统的话来作为本文的结语吧。祝愿我们的孩子们既保留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又能坚定不移、勇敢地融入主流社会,成为一个所在国和中国人民都欢迎的人。





2009年7月26日星期日

中国该不该学习新加坡?权力集中的民主社会

中国该不该学习新加坡?权力集中的民主社会(组图) 南方都市报

  中国能不能学新加坡?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事情并不总是很清楚的。一方面,中国领导层从邓小平开始一直对新加坡经验非常重视。邓小平本人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特意强调学习新加坡,学新加坡经济发展经验和社会治理经验。此后,对学习新加坡经验,其他很多国家领导人如江泽民、朱�基、曾庆红和温家宝都在不同的场合有过不同的表达。总体说来,前期是学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到现在不仅继续对经济社会感兴趣,而且对新加坡的政治发展经验尤其是执政党的经验也深感兴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各国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对新加坡经验的重视不是其它国家所能及的。

  但中国领导层倡导学新加坡和地方官员学新加坡有很大的距离。领导人不仅希望学新加坡的具体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学新加坡的改革进取精神。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资源、建国不到半个世纪的小国,新加坡完成了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大转型。这里的经验自然值得人们学习。实际上,不仅中国在学习新加坡,世界上其它国家包括俄罗斯都对新加坡经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前有亚洲"四小龙"的称谓,新加坡是其一员。现在新加坡模式似乎已经脱离了"四小龙",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新加坡华人占了绝对多数,基本上是个华人国家。这一点似乎表明新加坡经验较之其它国家,对中国更具相关性。

中国该不该学新加坡?

新加坡城市风景/资料图片

中国该不该学新加坡?

新加坡城市风景/资料图片

中国该不该学新加坡?

新加坡城市风景/资料图片

  自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派遣了无数代表团来新加坡学习和进修。但是,人们不时会听到有中国地方官员问新加坡能不能学的问题。有的官员说新加坡太小,不能学;有的说新加坡好是好,但不能学,如果学,最多在市政管理方面。很多地方官员不知道如何学新加坡。对他们来说,学就是"复制",就是"描红"。说新加坡很小,不能学。这里他们的理解是不能"复制"和"描红"。但实际上这并不确切。世界上,很多管治不好的国家都是小国家,很多失败国家也都是小国家。小国家不一定就好治理。同样,大国家不一定难治理。美国这样大,不是治理得很好?大国对错误的消化能力强,犯一个两个错误不要紧;但小国,如果有一个重大的政策失误,也许整个国家就完蛋了。用国家的大小来判断能不能学,毫无道理。

  我不是研究新加坡的专家,但在新加坡学习和工作多年。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对新加坡有了一些自己的分析。我觉得很多人对新加坡的理解还是局限于一些具体的经验方面,例如"公积金制度"、"住房制度"、"工业园区"、"淡马锡"、"金融监控制度"等等。很少有人谈论新加坡的政治制度。中国高层一些领导对新加坡感兴趣的实际上是政治方面的经验。不理解新加坡的政治制度,就很难理解这些具体的制度是如何而来的。

  权力的有效集中

  人们一般把新加坡称之为权威主义体系,权力很集中。任何现代国家的权力都是集中的。权力集中本身是中性的,就是说权力集中并不是一个价值判断,并不能衡量一个政治制度的好坏。民主国家的权力也是集中的。例如美国。美国是典型的民主国家,但其总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很多学者称其为帝王般的权力。在我看来,美国总统的权力实在要比中国传统的帝王大得多,更具实质性。中国传统皇权往往是象征性的,往往统而不治,就是说,皇权的执行力很差。但美国总统的权力具有极其强大的执行力。

  就权力集中来说,有三个问题可以提出来。一是权力如何集中的,就是说是以什么方式集中的。二是权力集中如何维持。三是权力集中的目标问题,就是说,集中权力是为了什么。和其他很多国家比较,在新加坡,权力是相当集中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PA P)拥有一个列宁主义式的政党构架,就是人们一般所指的一党执政体制。新加坡尽管有很多反对党,扮演一些政治作用,但不能和其他国家的反对党同日而语。

  人们一般说,权力集中就要腐败。但这并没有发生在新加坡。很少有现存社会科学理论能够解释新加坡现象,一方面是权力集中,另一方面是权力的清廉。再者,在新加坡,权力集中也意味着能把政策、计划推行下去。就是说,在新加坡,权力是集中的,但掌权者并没有浪费任何权力,权力是用来做事情的,就是推动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发展到第一世界的转型。

  在中国,情况就很不一样了。集权与分权交织,但权力无形之中流走了。尽管总体上说,整体政治制度还是很集中,但没有一方感觉到有权力。老百姓觉得没权力,领导人感觉没权力;社会感觉没权力,政府也感觉没权力;部门的权力很大很大,但他们总感觉到权力不够用。这是个体制的问题。党政之间的矛盾、部门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权力就在这些矛盾之间相互消耗掉了。

  权力集中能做很多好事情。权力分散未必好,关键是怎么集中,集中后干什么。在这些方面,新加坡有三点经验值得中国参考:政党怎么组织权力?怎么维持权力?怎么有效地使用权力?

  融政党于社会

  要有效集中权力,维持权力和使用权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权力要有载体,需要有组织结构。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是个精英党。党员分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两部分。普通党员不多,干部党员更少。社会上大家感觉不到党的存在。党是隐性的,是政治领域的"看不见的手"。就是说,政党是融于社会的。实际上,政党必须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精英部分。这是列宁主义政党的要点。政治人物来自民间。如果政党变成了脱离社会的自成一体的既得利益集团,那么这个政党就会处于危机之中。

  新加坡尽管是一党执政,但政治体系是向社会开放的。从建国开始,新加坡的领导人就意识到,在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国家,政治人才是国家生存、发展和提升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最优秀的人都去经商。新加坡要把这些最优秀的人来从政。因此,执政党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扮演"伯乐相马"中的"伯乐",在全社会、全世界寻找优秀人才。

  在新加坡,政府的官僚系统公务员是内部选拔的,但其政治精英,很多是社会为执政党培养的。或者说,很多政治领袖都不是执政党自身培养的,而是从社会吸收进执政党的。在上世纪70年代,人民行动党吸收了后来成为总理的吴作栋和副总理的陈庆炎。在80年代和90年代,又吸收了现在的总理李显龙和副总理黄根成等精英人才。这些领袖人物在成为执政党领导人之前,都是社会各方面的精英人才。他们在哪个领域成功了,执政党才邀请他们入党,为国民服务。所以,在新加坡很少有"党龄"一说。今天不是党员,明天党需要你了,你就可以成为党员。这就解决了很多列宁主义政党党内论资排辈的问题。列宁主义政党的本质就是要吸收社会的精英,但在列宁主义政党成为组织之后,往往会演变成为既得利益集团。新加坡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方法就是维持政党的开放性,向社会开放。

  执政党吸收社会培养的人才,意义非常深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执政党的干部来自社会使得执政党能够和社会维持有机联系。这样的人才,因为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要,更好地表达和代表社会的各方面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来自社会,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高,他们进入党之后,就强化了执政党的合法性。这是执政党保存权力不变质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说,执政党必须保持政权的开放性,向社会的开放。第二,减少腐败。这些人本来就有了很好的经济基础,腐败的可能性大大减低。就是说,他们进入执政党,担任公职,并非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社会服务。在很多国家,包括民主国家,担任公职的人经常出现"寻租"现象,就是说以权谋私。但在新加坡,这种情况很少见。第三,培养的成本很低。要培养一个干部并不容易。社会培养干部无疑大大减少了培养成本。

  在西方多党制政府,政府的政策很容易转型。政党轮换,使得执政党不用背其他执政党的包袱。但在一党执政的条件下,政策转型很慢,如何随时更新自己的人才和政策,这是一党长期执政的挑战。这就需要依靠党跟社会结合,体察社会,吸收社会精英。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新加坡本身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国家。人民行动党议员都要定期和选民直接见面,讨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就把执政党内和社会结合起来。如果代表、委员们没有和社会连接的有机机制,都不跟老百姓发生直接的关系。如果这些代表和社会、人民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那么他们如何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呢?

  新加坡把民主和一党执政制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西方人说新加坡是非自由的民主,但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民主要能够产生一个好和有效的政府。在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能够有效运作获益于民主化之前的基本国家制度建设,也获益于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能够确立基本国家制度和取得社会经济发展之前,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民主化。民主政治因此经常出现问题。尤其是,民主政治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一旦民主化,很多基本国家制度就很难建立起来。这就有可能使得这些国家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应当强调的是,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可能出现一个好政府。中国古代也出过好皇帝和好政府,但那是靠一个领导人的个人素质。领导人好,政府就好,个人的因素扮演了主要作用,缺乏制度性的保障。新加坡是用民主制度来保证这个好政府的。执政党必须通过五年一次的"大考",即大选。因为有很多反对党存在,尽管他们很小,但也构成良好的竞争压力。反对党本身对执政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制约,在国会里只有少数几个名额。但如果人民不满意执政党,在原则上在大选时是可以支持反对党的。因此,执政党始终有压力。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必须让多数民众满意。

  同时,要保障真正的人才被录用。新加坡的一些官员,他们在进入政治之前,都是对政府持批评态度的。但是执政党很开放。政府需要的是具有建设性批评的人。只要批评得有理,执政党就会使用他们。执政党最不喜欢光会讲好话的庸人。你有能力,有业绩,有建设性意见,党都可以把你吸纳进来。如何保持政权的开放性,代表社会利益,这是执政党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执政党本身就会演变成既得利益。

  执政党要代表人民的利益,这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新加坡政府做到了很多发达的民主国家做不到的事情。新加坡政府的立国精神是民本主义,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精神。在很多地方,人们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对资本和人民的作用争论不休。但新加坡很好地处理了这些方面的平衡。新加坡政府在"亲商"和"亲民"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亲商"也就是亲商人,重视资本的作用。要发展就要重视资本,重视商人和企业家的作用。没有企业家、没有资本,发展就谈不上。在西方没有"亲商"这个概念,因为不需要。西方的发展就是商人主导的。前面说过,新加坡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政治人才主导的。这就提出了政府要"亲商"的问题。就是说,政府要为商人和资本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让他们发挥很大的作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加坡的工业园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吸收外资方面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如果没有新加坡政府的"亲商"政策导向,新加坡不会有今天的建设成就。

  但是,"亲商"和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它们的目的是"亲民"。就是说,前者是工具,后者是目的。新加坡政府在提供基本政府服务方面是很多民主国家所不能相比的。要长期执政就必须为社会提供服务。"亲商"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经济基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实现过,例如"居者有其屋",但在新加坡实现了。实际上很少有政府像新加坡政府那样能够解决普通人民的居住问题的。很多国家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包括民主国家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从中国来新加坡考察的很多人总把新加坡的住房政策看成是救济穷人的。这是很大的一个误解。新加坡的大多数人都居住在政府住房,中产阶级也是。住房政策是新加坡非常重要的立国政策。建国以来,政府围绕着住房这个平台出台了一系列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包括社区、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环保和教育等等。这里尤其要提一下新加坡政府处理经济危机的方式。每次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必须考虑到资方和工人的利益,在两者之间作一平衡。一方面要帮助资方度过危机,因为一旦资方发生危机,工人的就业就会发生问题。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政府补贴资方,目的是为了资方不会任意解雇工人。另一方面,政府也不遗余力地帮助工人。政府不会毫无目标地给穷人发钱,而是给他们提供各种再就业培训和提供就业机会。

  民主的本质是竞争

  政治可以集中,权力可以集中,但必须保证这些掌握权力的人,必须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这是新加坡领袖的重要考量。在民主政治中,反对党的作用是能够制约执政党,但也存在着其他更加有效的制约措施。上面说过,对新加坡执政党最有效的制约并不是反对党,而是社会,也就是人民。

  也有人说,只有多党竞争,选民才会有理性的选择,因为不同政党提出不同的政策,选民可以在不同政策之间作一理性选择。但这个假定可能并不能符合事实。假如两个候选人,都是"烂苹果",那么选哪个都无所谓。在很多年里,西方就有这种倾向,几个候选人都差不多,或者大家都认为这些都是"烂苹果",所以投票率就会比较低。根据我的观察,新加坡的体制有一个好处,就是将"选拔"和"选举"结合起来。人民行动党要保证,先要选拔出几个"好苹果",再让老百姓投票来选举。选拔是中国传统的东西,而选举是西方的。新加坡能够把两者结合得很好。

  应当指出的是,选拔不是指定,选拔就是党内民主、党内竞争。对新加坡的领袖人物,人民行动党的党内认同很重要。李光耀曾讲过,在吴作栋和陈庆炎之间,前者并不是他的首选。但党内支持吴作栋,最后是党内精英认同而不是个人认同起了作用。

  很多人以为民主就是多党竞争,这并不确定。民主的本质是竞争,而不是政党的数量。在日本,在很长时间里,自民党内的派系竞争(这是自民党的党内民主),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党与党之间的竞争。这种党内竞争就是选拔,非常重要。特别是一党执政制度,党内的竞争就变得非常重要。像日本的自民党,党内的精英妥协就是精英的制度性竞争。当然,最理想的是党内投票。这种投票,可以是全体党员投票,也可以是间接投票。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候选人,也是党内各种势力竞争的结果,最后让老百姓去投票选择。英国的政党候选人的提名更是通过了变相的"选拔"制度。

  保证候选人的品质、才能,老百姓投票才有意义。这点新加坡做得很好。议员要选举产生。比如,把一个在某个领域做得很好的人注册到一个特定的选区,让老百姓选举你。他是先有社会认同,再有政党认同的。党外做得好的,会被党直接吸收进来,所以他很容易当选。

  民主不一定就是反对声音越大越好,关键是竞争,反对不一定是要在外部,在内部也可以。英国叫"忠诚的反对党"。无论哪个政党,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利益,不是为了夺权而夺权。在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反对党已经演变成了为了反对而反对。这并不符合民主的本意。新加坡现在也在作政治改革,主要是为了更多的民主,增加反对党在国会内的比例。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这个改革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及保持民众对政府强而有力的授权。新加坡决定修改选举条例,将反对党在国会的保障席位,即非选区议员的席位,由最少3个增至9个。不论反对党候选人的得票多少,在国会都有最少9个席位,令反对党在国会的比例增至两成。新加坡政府强调指出,比例代表制不会是政治改革的选项,否则会出现弱势政府。就是说,发展更多的民主并不一定要学习西方。西方的很多做法在理论上比较公正,但在实际上并非如此。西方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亚洲国家。新加坡所作的精神就是在体制内提供给不同的利益和声音以更大的空间,在体制内消化和协调不同利益。

  领袖的作用

  如果美国没有华盛顿,会不会尝试君主制?这是人们经常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国父非常重要,李光耀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总体上,新加坡是把西方的民主宪政跟华人文化传统,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典型。

  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强人政治下,就往往没有政治竞争,接班人指定就可以了。李光耀也是政治强人。不一样的是,他能把自己的世界观、政策,转换成一套制度,将执政党的建设、反腐败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李光耀学法律,他知道要长治久安,一定要把理念转化成为制度。

  新加坡不讲意识形态,只讲共享价值。它把自己的文化,与宪政制度结合,是亚洲第二个把东西方文明结合得最好的国家。我认为,日本是第一个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政治民主结合得最好的国家。日本并非是完全的西式民主。日本结合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西方的民主宪政。自民党内部的派系能够达成共识和传统文化分不开。日本政治人物也勇于承担责任,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份。新加坡领导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条政治道路。制度移植在新加坡没有发生,所发生的是制度创新。

  美国的制度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了,已经生根了,谁也毁灭不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很多民主政体的运作很有问题,成了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本来民主的精神就是相互妥协的,但这些国家往往相互攻击。在亚洲,很多国家实行民主已经有很多年,但政局还是那么乱,社会经济也不发达。新加坡避免了很多发展中民主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制度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新加坡也提出了"后李光耀时代"的问题。我自己的判断是 ,在"后李光耀时代",李光耀时代所确立的制度正是确保这个制度延续性的制度保障,同时这个制度里也包含着巨大的制度创新精神。

  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对现在的中国来说,所有改革的关键就是确立改革的主体,就是谁来改革?谁也不会否认改革的重要性,各种改革设想也是存在着的。关键在于谁来改革?新加坡为什么能成功?最主要的就是思想和权威。李光耀能把他的想法变成制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时期,当改革出现问题或者新政策不能实施下去的时候,领导层的权威问题就提了出来。就是当时所谓的"新权威主义运动"。今天,尽管没有人再提新权威主义,但中央政府缺乏权威的现象仍然存在:从前人们说"政令不出京城",但现在人们说"政令不出中南海"。

  如前面所说的,在确立权威方面,中国可以从新加坡学到很多。如果中国共产党真正能把党内精英和社会精英聚合在一起,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国传统是最强调选拔的,但现在往往逆向淘汰。产生逆向淘汰机制,主要是没有正式的竞争机制。中国人竞争,三分靠才能,七分靠关系,能够参与竞争的就已经不一定是精英。

  在新加坡,出来竞争的都是社会认同都比较高的人。要吸引真正的人才,执政党必须向社会开放。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中国可以进行分领域的开放。在一些敏感的领域,例如和政治与安全相关的领域很难开放,开放了以后也会出现问题。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如教育、科研、社会和经济领域并不那么敏感。这些领域应当大力开放给社会人才,真正的社会精英。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要吸引真正的人才,中国必须改变整个社会泛行政化的做法。在新加坡,行政级别仅仅限于政府领域,很多领域是没有行政界别的。银行、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等这些在中国具备行政级别的机构在新加坡都没有行政级别。没有行政级别有利于人才的使用。有了行政级别,这些职位就有了政治性,而政治性往往阻碍人才的使用。同时,把人才和行政级别联系起来,不是使用人才,而是浪费人才。被使用的人往往被赋予很多行政事务,没有时间从事专业。更为重要的是泛行政化和专业主义的相对立。从人才方面来说,新加坡成功最重要的有两个领域,一是政治人才,二是专业人才。新加坡各方面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文明的水平都是因为专业人才而得到提升,而政治人物则为专业人才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

  要确立执政党的改革主体地位,除了使用人才,中国也必须在民主方面做文章。执政党要确立权威,除了向社会开放,党内民主也变得非常重要。中国未来势必往这个方向走。几年前党的十七大已经在这个方向走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的节奏会越来越快,这是不可避免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这个提法很确切。没有党内民主,社会民主很难自下而上进行下去。同时,党内民主一定要和社会民主协调。否则就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你不是选出来的,我是选出来的,我为什么要听你的?现在同一级的村委会跟村党支部都有些矛盾。所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民主一定要结合起来。

  精英之间竞争多了,就会发育出一些基本规则。规则可以成文,也可以不成文。比如,党内民主选举,需要年龄、教育程度、地方和中央工作经验这些技术性的条件。更进一步,什么可以争论,什么不可以争论、什么可以修改,什么不可以修改,这些前提就成为民主的边界与约束条件。宪法就是进入政治竞争的各种政治力量,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党,都必须服从法律,在宪法的构架内活动。

  司法要有自治性。所有国家的司法体系,甚至连美国,总统通过对法官的任命,政治对司法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要去干预司法的自治性,法官、律师的独立、专业精神,应该得到保证,这非常重要。如果法官律师与政治扯不清,就得不到社会的信任,因为社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执政党可以通过人大系统来参政执政,像新加坡这样。党在人大里面占绝大多数,通过人大跟政府、司法系统发生关系。在地方,很多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有着方面的考虑。执政党必须有合理的执政和参政机制。中国要推动制度的合理化。这方面,有很多力量,但党自身很重要。党要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要有合理的方式管理社会。

  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光要纵向比较,还要横向比较。和改革开放之前比较,中国政治进步了很多。横向比较也一样。如果党的执政能力弱化了,就没有将整个国家整合起来的力量。改革是各种力量互动的结果。党不能和其他力量隔离开。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呈现出开放性。中国只能在这个结构之下寻求民主化的途径。

(南方都市报)

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4分33秒》,一曲绝世经典.

《4分33秒》,一曲绝世经典.

  《4分33秒》

  作曲家约翰.凯奇请钢琴家上台在钢琴前坐下。观众们坐在灯光下安静地等着。1分钟,没有动静,2分钟没有动静,3分钟,人们开始骚动,左顾右盼,想知道到底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钢琴家站起来谢幕:"谢谢各位,刚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先锋派大师。

  他的无声音乐《4分33秒》惊世骇俗~作为行为艺术的先驱,他不断制造音乐的轰动效应。是一位孜孜不倦的音乐试验家,他摒弃了传统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法。以"加料钢琴"的先驱者出名,"加料钢琴"就是在传统钢琴的弦上或各弦之间,放上各种不同的物体,从而改变原来的音响和音色。

  凯奇研究了机遇音乐、电子音乐的无音乐,这些音乐都缩小或间接地排除了作曲家的作用。他的作品《4分33秒》是最著名的、前所未有的无声乐曲,该曲的休止符长达4分33秒,创最长休止符的世界记录。他用抛硬币算卦的方法作曲,还常把正演唱的歌手平放在键盘上。他以领袖和先知的地位居于先锋艺术的中心达几十年之久,他参禅悟道,从《易经》吸取灵感,曾一度信奉毛泽东思想。权威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给他作曲家/哲学家/音乐家的桂冠,称其为二战之后,冲击力最大,无人能出其右,影响波及舞蹈/绘画/电影电视/印刷制作和诗歌等整个艺术世界。他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抹平,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音乐是一种从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过程,《4分33秒》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BBC首次播放无声音乐《4分33秒》

  如果你在收听或者收看BBC频道时突然发现收音机和电视不出声,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急着换台。此时正欣赏的是世界著名、不可多见、却又颇具争议的先锋艺术家约翰・凯奇最知名的大作《4分33秒》。

  知道约翰・凯奇大名的人一定都知道他这段最有名的乐曲,它被评为世界上音符最少的乐曲,也是最著名、前所未有的无声音乐。

  BBC经典音乐电台"Radio3"的导播罗杰・赖特表示,《4分33秒》是美国经典,可人们此前谈论甚多,演出甚少。此次在伦敦巴比堪(Barbican)中心的演出将是该乐曲首次在英国的播出,并于晚些时候在BBC电视频道中播出。在电台中播放《4分33秒》必须关闭一套紧急备用系统,该系统是专为电台突然停播、毫无声音而备用插入的。

  《4分33秒》是BBC交响乐团音乐会的一部分,该乐团此前已经在指挥劳伦斯・福斯特行云流水般的指挥棒下对该乐曲排演多次。总经理保罗・休斯告诉BBC电台,乐队在演出开始前会进行调音,并且在演奏过程中会在凯奇规定的三个乐章每段结束时翻页乐谱。这可能是他们有史以来最轻松而又最庄重的一次演奏。赖特相信,届时听众绝对不虚一听。赖特表示:"如果电台要在三小乐章中间插播内容的话,整体演出时间可能不止4分33秒,还要长一些。"

  约翰・凯奇1992年去世,享年79岁。他相信,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剔除,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最平凡处方可见到美的真谛。

  《4分33秒》也颇符合中国古典文化中"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这首绝对无声的有声作品令艺术家和观众必须绝对"洗耳恭听"。1952年初次演出时,钢琴家走上舞台,端坐4分33秒后,连琴键都没有碰一下就宣布演出结束,为此该曲曾引发大规模抗议。即使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仍然在观众中颇具争议。

  不过至少现在法院已经认可了它的价值。2002年,凯奇的出版商指控英国音乐家迈克・巴特剽窃凯奇作品。巴特在他的"行星"摇滚乐队唱片中有一分钟的沉默。为此,巴特最终向约翰・凯奇信托委员会支付了高达6位数的罚金,真正见识了"沉默是金"。

2009年7月5日星期日

有损你身体健康的饮食20个误区(组图)

 
 
警惕!有损你身体健康的饮食20个误区(组图) 环球网 



  很多不经意、不正确的行为方式或饮食行为会让你丢失大量的营养素,比如含有合成维生素D的牛奶会夺取人体中的镁;住在充满污烟的都市的人比住在乡下的人获取维生素D的量要少得多,因为空气中的烟把太阳的紫外线都挡住了……

  1.多吃纤维,钙质流失!

  过多的膳食纤维使食物通过肠道速度增加,使钙的吸收率降低;有研究表明:两个成年人的饮食从每顿纤维含量低的精面包改为每顿纤维含量高的粗面包时,钙(镁、锌和磷)随着出现负平衡。



  2.狂吃肉和蛋,导致铁“滚蛋”!

  现在的孩子大都爱吃各种肉类,就是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家长也认为:只要多吃富含铁锌的肉鱼蛋,蔬菜水果吃不吃无所谓。结果是:不但孩子的体重蹭蹭地往上“窜”,而且一检查照样患有缺铁性贫血。因为人们膳食中所摄入的瘦肉、动物内脏、蛋黄中的铁多为三价铁,不易被人体吸收,只有在有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富含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存在的情况下,转化成二价铁才能被人体充分地吸收和利用。而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在蔬菜和水果(如猕猴桃、柠檬、鲜枣、酸枣、橘子、草莓、苹果)中含得最多。如果一味地只吃瘦肉、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而不吃或少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中的铁质就不能被人体吸收与利用,造成营养的极大浪费,出现缺铁性贫血。



  3.钙磷失衡“赶走”钙!

  钙磷比例失衡是导致目前人们缺钙的元凶。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钙磷比例是2∶1,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多地摄入碳酸饮料、可乐、咖啡、汉堡包、比萨饼、小麦胚芽、动物肝脏、炸薯条等大量含磷的食物,磷的摄入量往往超过了钙10倍以上,使钙∶磷比例高达1:10~20,钙磷的比例严重失衡,这样,饮食中过多的磷便会拼命地把体内的钙“赶”出体外。



  4.药物导致营养流失!

  大多数使用避孕药的女性朋友可能还不知道避孕药有阻碍维生素B6、B12、叶酸及维生素C的作用,避孕药中的黄体素会阻碍维生素B6的功能,妨碍叶酸的吸收;阿司匹林则会使排出体外的维生素C较正常量增加3倍。大把大把的维生素C补充剂会“赶跑”体内的叶酸。抗癫痫药也会妨碍叶酸吸收。长期服用抗生素者,会流失维生素B群及维生素K,影响肠胃功能;感冒药及止痛剂会降低血液中维生素A含量;黄胺类药及降胆固醇药会影响叶酸吸收。高血压患者、肾炎患者服用的利尿剂以及泻药等,都会导致体内的钙质、钾、维生素大量流失;患胃溃疡、失血性贫血的人,服用抗酸剂、碱性药物的病人,会导致微量元素铁的大量流失。



  5.抽烟喝酒营养溜走!

  长期抽烟、喝酒破坏了维持良好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抽烟会破坏体内维生素C——这种能预防癌症和心脏病的营养素。每天抽半包烟就会破坏体内25~100毫克的维生素C;每天喝一杯以上的鸡尾酒,享受飘飘欲仙的代价就是使体内维生素B1、B6和叶酸消耗掉,酗酒者缺乏维生素B1也是相当普遍的。



  6 .VitC泡腾,您会用吗?

  在公司工作的李小姐,她很讲究营养,每餐后用开水冲一大杯富含维生素C的饮料(如TANG果珍或维生素C泡腾片),可近来不知为什么一刷牙,牙龈总出血,她很害怕,就跑来咨询,按理说,果珍或维生素C泡腾片是富含维生素C的,为什么还会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呢?原来,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它不很稳定。用超过80℃以上的水冲服会使维生素C遭到严重破坏,更不用说100℃的开水了。用开水冲富含维生素C的饮料,真正喝到肚子里的维生素C含量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不应用开水,而应用温水冲富含维生素C的饮料。



  7.补钙不补镁,吃完就后悔!

  人们补钙的时候,只注意补充维生素D,却往往不知道要补充镁。钙与镁似一对双胞胎兄弟,总是要成双成对地出现,而且钙与镁的比例为2:1是最利于钙的吸收利用的了。所以,在补钙的时候,切记不要忘了补充镁。含镁较多的食物有:坚果(如杏仁、腰果和花生)、黄豆、瓜籽(向日葵籽、南瓜籽)、谷物(特别是黑麦、小米和大麦)、海产品(金枪鱼、鲑鱼、鲭鱼、小虾、龙虾)。



  8.大鱼大肉“吃”掉钙!

  高蛋白饮食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所在。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A:每天摄入80克的蛋白质,将导致37毫克的钙流失;B:每天摄入240克的蛋白质,额外另补充1400毫克的钙,将导致137毫克钙的流失。这说明:额外补充钙并不能阻止高蛋白所引起的钙流失。这是因为过多的摄入大鱼大肉这些酸性食物,易使人们产生酸性体质。而人体无法承受血液中酸碱度激烈的变化,于是,身体就会动用两种主要的碱性物质——钠和钙——加以中和。当体内的钠用光了的时候,就会启用身体内的钙,所以,过量摄入大鱼大肉而不注意酸碱平衡,将导致钙的大量流失。这也是那些大款、常吃宴席(饮食特点是:肉多酒多油多菜少饭少)的人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疲倦、头晕、体力不支的原因所在!紧随其后的是赶上了“代谢综合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痛风等等)的时髦病。



  9.碳酸饮料,不可多饮!

  现在的孩子们吃饭时,都喜欢拿饮料当水喝,什么可乐啦、果汁饮料等,这些碳酸饮料中的碳酸会与体内的钙形成不溶性的碳酸钙,会夺走您所吃进去的食物中的钙质,造成钙流失,引起钙缺乏的症状。



  10.鸡蛋吃法多样,吸收不同!

  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蛋为100%,炒蛋为97%,嫩炸为98%,老炸为81.1%,开水、牛奶冲蛋为92.5%,生吃为30%~50%。由此来说,煮鸡蛋是最佳的吃法,但要注意细嚼慢咽,否则会影响吸收和消化。不过,对儿童和老年人来说,还是蒸蛋羹、蛋花汤最适合,因为这两种做法能使蛋白质分解,极易被消化吸收。



  11 .化弊为利,提高效率!

  如含草酸多的蔬菜(菠菜、苋菜、冬笋、荷兰芹和绿菜花)应在沸水中焯一下再炒,以除去草酸,避免草酸同钙结合成一种不溶性的草酸钙,提高钙的吸收利用率;存在于大豆、小麦及谷物的外壳中的植酸,易与钙、锌结合成不溶性植酸盐,可采用发芽、发酵、浸泡等方法以激活植酸分解酶活性,使其分解植酸,从而提高钙、锌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另外,因为面粉中含植酸较多,做面食时,尽可能使其发酵。面粉经发酵,植酸分解酶活性增强,可以分解面粉中的植酸,促进面食中钙、锌的消化吸收。



  12 .营养配餐学问多多!

  比如溜肝尖这道菜:主料用肝,辅料有的用黄瓜,有的用柿子椒,相比之下辅料用柿子椒就比用黄瓜要科学的多!因为肝脏中富含微量元素铁和锌,而柿子椒中的维生素C多于黄瓜,维生素C即可促使肝脏中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利于机体更好地吸收铁和锌这两种营养素!再如豆腐炖鱼,鱼肉中含维生素D,豆腐含钙丰富。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使豆腐中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另外,主食讲究谷豆类混食,不仅能使氨基酸互补达到最理想化,还能促进钙的吸收。



  13 .睡前应否小餐?

  促进成长!有一项研究表明:在睡觉时,人体在不断地排除旧的骨骼组织,这个过程大约在凌晨3点速度最快,所以,睡前加杯酸奶就能及时补充钙源,能确保夜间你的钙指数更稳定。



  14 .豆芽并非越长越好!

  邻居的张大妈就喜欢买长长的豆芽,她认为这样的豆芽最有营养!其实不然!将大豆发芽后,促进钙、锌、铁吸收的游离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以及还原型维生素C明显增加;另外,在大豆发芽过程中植酸酶活性不断升高,不断地水解植酸,致使植酸——这一妨碍钙、锌、铁吸收的主要抑制因子呈现下降趋势,比大豆或豆腐中植酸含量下降40%,进而大大地提高了发芽大豆中钙、锌、铁的生物利用率,而且以发3~4天(长约4~5厘米)的豆芽营养为最好,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芽长的越长越好、越有营养。



  15 .看似很多,实际很少!

  牛奶以其含钙量高且吸收利用率好优点被全世界公认为极佳的天然补钙食物来源。但是喝牛奶是很讲究的!看似吃进去许多牛奶但是真正能吸收的并不多!不少人在喝完牛奶或吃完乳制品时会出现放屁、胃气胀、腹绞痛和拉肚子等乳糖不耐受的不舒服的现象,最近从国际乳品会议上得知:在亚洲人中有70%不吸收乳糖,中国人中有75~100%存在乳糖不耐受,如北京为69.4% 、上海为75.8%、哈尔滨为68.9%、广州为70%,为使您能吸收更多的钙质,建议您喝经过发酵了的酸奶,尤以富含多种乳酸菌的、双歧杆菌的酸奶为佳。



  16 .老人饮奶、得不偿失!

  牛奶含有5%的乳糖,通过乳酸酶的作用,分解成半乳糖,极易沉积在老年人的晶状体上,导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诱发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老年人可以选用虾皮、虾米、鱼类、贝类、蛋类、肉骨头、海带及田螺、芹菜、豆制品、芝麻、红枣、黑木耳等含钙高的食物来补钙,以天然食物为最佳。



  17 .空腹喝牛奶

  有人喜欢清晨空腹喝杯牛奶就当早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很不好。食物经过了一晚上的消化吸收,胃肠道里几乎空空的了,如果早晨起来空肚子喝牛奶,就使牛奶还未等被机体充分的吸收,就顺着空空的胃肠道排了出去,造成营养的极大浪费。所以喝牛奶时最好吃些饼干、面包或花卷、馒头之类的碳水化合物,千万不要空腹喝牛奶。



  18 .牛奶与巧克力同吃NO!

  有人喜欢将巧克力加入牛奶中,以去除牛奶中的怪味。事实上这是不科学的。牛奶含有丰富的钙和蛋白质,而巧克力中含有草酸,牛奶和巧克力一起吃时,牛奶中的钙易于巧克力中的草酸形成不溶于水沉淀物——草酸钙。人不但无法吸收,时间长了,还会出现头发干枯、腹泻、缺钙和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所以,喝牛奶和吃巧克力的时间要分开。



  19 .生吃胡萝卜不吸收!

  常见一些老婆婆给孩子吃些生的胡萝卜,她们讲:这样既可磨牙,又可补充“维他命”,这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最为典型的营养误区。生吃胡萝卜很不科学。将胡萝卜分别生食、用微量的油脂烹调、用足量的油脂烹调,测胡萝卜素的消化吸收率分别为10%、30%、90%。可见,胡萝卜素在体内消化吸收率与油脂配比成正比;胡萝卜用食油烹制后食用比生的食用营养价值高。



  20.“皮”很重要弃之可惜!

  茄子、蓝莓和葡萄的皮中含有大量多酚,这是一种抗氧化剂,具有防止自由基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去掉皮食用是很可惜的!另外,去掉番茄的皮也会使番茄中的很重要的抗氧化物质——番茄红素容易随汁液流失,不利于维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