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y.Ding

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分享文章: 西蒙斯:08“对冲王”之英雄本色

西蒙斯:08“对冲王”之英雄本色
 
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Alpha日前公布了2008对冲基金经理收入排行榜,71岁的数学大师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以25亿美元的入账高居榜首,在哀鸿遍野的资本市场上傲视群雄

詹姆斯・西蒙斯领导的大奖章(Medallion)基金,在1989到2006的17年间,年均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38.5%,比索罗斯同期的数字高出10多个百分点,较同期标普的年均回报率则高出20多个百分点,而股神巴菲特20年间的平均回报率也不过20%。

来看一看西蒙斯的成绩单:2005、2006年,分别以15亿、17亿美元的净收入坐稳全球最赚钱对冲基金经理的宝座;2007年以13亿美元屈居第五;危机深化的2008年,大赚25亿美元,超过排名第四的索罗斯(11亿美元)1倍有余,三度封王,真正做到“牛市执牛耳,熊市啖熊掌”。

西蒙斯的成功与他的数学背景密不可分。在数学界,西蒙斯三十多年前就已成名,曾获全美最高荣誉,还与华裔科学家陈省身共同创立了Chern-Simons定律,清华大学的一幢“陈-西蒙斯”专家公寓楼就是西蒙斯捐资修建的。

三岁见老

西蒙斯1938年出生于波士顿牛顿镇,父亲是鞋厂老板。三岁时他就展现了惊人的数学天分:他对汽车耗尽汽油的现象产生了兴趣,认为汽油不会完全用光——如果每次用掉油量的一半,还会剩下一半,依此类推,最后定有剩余。这种想法同著名的“阿基里斯悖论”(注)极为相近,又与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异曲同工。一个三岁幼童,居然就有意识地去思索起高难的微积分问题,不可不谓之“天降鬼才”!若依据中国“三岁看老”的古语,难不成这就是西蒙斯后来成功的前兆?

从牛顿高中毕业后,西蒙斯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师从著名数学家安布罗斯(Warren Ambrose)和辛格(I.M.Singer),“鬼才”依旧,大一时就达到了毕业生水平。

1958年,西蒙斯获得学士学位,转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据说西蒙斯当时是奔着伯克利教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去的,不料陈省身正好去了欧洲,西蒙斯就自己看书钻研微分几何,心得颇丰,还就此举办了几场精彩演讲,吸引了不少教授去听。后来西蒙斯和陈省身果然建立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1962年,24岁的西蒙斯拿到博士学位,当年即被聘为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不过,西蒙斯很快就厌倦了学术生涯,两年后,这个天生冒险家进入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逻辑分析协会从事代码破解工作。不久后,由于反对越战,他又重回学术界,成为纽约州立石溪大学数学系主任,在那里做了8年的纯数学研究。

1974年,他与陈省身联合发表了论文《典型群和几何不变式》,创立了著名的Chern-Simons理论。该几何定律对理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被广泛应用到从超引力到黑洞的各大领域。1976年,西蒙斯获得了5年颁发一次的维布伦(Veblen)奖金,这是美国数学界的最高荣耀。



四十而立

数学天赋和成就没有使西蒙斯满足,他的血液里似乎天生流淌着一种不安分基因,催促他寻找新的刺激。当时,他身边一位同事参股一家瓷砖公司,“8个月赚了相当于我资产10倍的钱。”西蒙斯大受震动,跃跃欲试。事实上,西蒙斯20出头就曾先后投资哥伦比亚地砖和管线公司,和一家婚礼礼品公司,“我还曾经找到美林公司的经纪人,试图做些大豆交易”,但结果都不理想。曾经的失败更能激起斗志,年届不惑的西蒙斯决心转向,专注投资。

1977年,西蒙斯离开石溪,创立私人投资基金,最初采用基本面分析法,“我没有想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投资,”西蒙斯说,那一段时间他主要投资于外汇市场,“随着经验的不断增加,我想到也许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制作模型,预见货币市场的走势变动。”

80年代末,西蒙斯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勒费尔(Henry Larufer)重新开发了交易策略,从基本面分析转向数量分析。从此,西蒙斯彻底转型为“模型先生”。

西蒙斯将他的数学理论巧妙运用于股票投资实战中,成功秘诀主要有三:针对不同市场设计数量化的投资管理模型;以电脑运算为主导,排除人为因素干扰;在全球各种市场上进行短线交易。

人们将西蒙斯的这种投资方式称为“定量投资”。西蒙斯推崇短线套利、频繁交易,就像壁虎,平时趴在墙上一动不动,蚊子一旦出现就迅速将其吃掉,然后恢复平静,等待下一个机会。

西蒙斯的“壁虎式定量投资法”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截至2005年底,规模为50亿美元的大奖章基金已经为投资者支付了60多亿美元的回报,而且是扣除了5%的资产管理费和44%的投资收益分成后得出的数字,已经通过了审计。

西蒙斯有三个选股标准:公开交易品种、流动性高,同时符合模型设置的某些要求。“我是模型先生,不想进行基本面分析,模型的优势之一是可以降低风险。而依靠个人判断选股,你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在第二天又输得精光。”

即使在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2007年,大奖章的回报率仍高达85%。频繁交易的短线操作思路正是西蒙斯躲过冲击的法宝。“我们随时都在卖出和买入,我们依靠活跃赚钱。”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西蒙斯提到一个核子加速器实验,“粒子碰撞后形成的轨迹图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却存在着内在的规律,”西蒙斯说,“这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证券市场,哪怕是只有100股的交易,都会对这个庞大的市场产生影响,而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交易发生。”当这成千上万只微小的蝴蝶相继轻颤翅膀时,市场会做出怎样复杂的反应?这正是西蒙斯钻研的课题。

“这个课题对于世界而言也许并不重要,不过研究市场运转的动力非常有趣。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七十岁的西蒙斯笑起来仿佛顽童。而他的故事,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数学天才通过复杂的赔率和概率计算,最终笑傲赌场的神话。

一位资深数量型基金经理指出,西蒙斯的方法不涉及对冲,多是进行短线方向性预测,依靠同时交易很多品种、在短期做出大量的交易来获利。具体到每一个交易的亏损,由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平仓,因此损失不会很大;而数千次交易之后,只要盈利交易多于亏损交易,总体结果就是盈利。



七十不惑

有人捧场,便有人质疑。近年来,有不少人以1998年倒闭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为例,质疑西蒙斯的盈利模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称雄一时的LTCM,不从事任何单方面交易,利用计算机处理大量历史数据,通过精密计算得到两个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正常历史价格差,然后结合市场信息分析最新价格差,如果两者出现偏差,电脑立即发出指令大举入市;经过市场一段时间调节,放大的偏差会自动恢复到正常轨迹上,此时电脑指令平仓离场,获取差值。由于其模型假设前提和计算结果都是在历史统计数据基础上得出的,一旦出现与计算结果相反的走势,对冲就变成了一种高风险的交易策略。在极大的杠杆借贷下,这种风险被进一步放大。短短4年中,LTCM曾获得285%的收益率,又在两个月之内输掉了45亿美元,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我们的方式和LTCM完全不同。”西蒙斯强调,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没有、也不需要那么高的杠杆比例,在操作时从来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概念,而是只寻找那些可以复制的微小获利瞬间,绝不以“市场终将恢复正常”作为赌注投入资金。

在LTCM倒闭10年后,2008年,麦道夫骗局曝光。这位曾任纳斯达克主席的犹太人设下“庞氏骗局”,以高回报率引人入瓮,结果,在一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中,被金融海啸把金灿灿的外衣扒了个精光。而西蒙斯所辖基金长达19年令人咋舌的高回报率,自然也让人投下了怀疑的眼光。然而,麦道夫靠的是拆东补西,不停地拉外围投资者入场;而大奖章基金早在1993年规模达到2.7亿美元时,就已经停止认购。从那时起,这只基金所赚取的利润,只为其固定投资者和雇员独享,令不少圈外的富人望“洋”兴叹。仅此一点,就足以让那些质疑不攻自破。



一只“黑箱”

但西蒙斯的行事法则一直让人疑惑。对冲基金因不必向投资者披露交易细节,故在外界眼里,这种“黑箱作业”的投资既神秘又令人生疑。而在一流的对冲基金经理中,西蒙斯的那只箱子,据说是“最黑的”。

西蒙斯每周和研究团队见一次面,探讨交易细节,完善交易策略,不过公司上下都对讨论内容守口如瓶。每当有人批评大奖章基金缺乏透明度时,西蒙斯总是耸耸肩,“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黑箱,我们把它称为大脑。”

西蒙斯的200多名员工中,将近一半是顶尖的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家,他从不招收MBA,也绝不聘用华尔街人士,此般作风在美国的投资公司中独一无二。“我们不雇用数理逻辑不好的学生,”西蒙斯说,“好的数学家需要直觉,对很多事情的发展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对于战胜市场非常重要。”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几乎没有人员流动。这里薪酬丰厚,而且压力相对较小,基准业绩指标一般可以轻松完成。每6个月,公司员工会收到与业绩对应的现金红利,不少员工还拥有公司的股权。西蒙斯很重视公司气氛,经常和员工及家属共度周末,2000年还一起飞去百慕大度假。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一位员工都自觉发誓严守公司秘密。



一生独行

在市场上,西蒙斯笃信科学,剑走偏锋;在生活中,他对科学的迷信也近乎偏执。

西蒙斯的小女儿奥德莉6岁时患上了自闭症。为了给她治病,西蒙斯专门成立了基金会,20年花了3800万美元来研究自闭症的病因,还捐出1亿美元成立美国最大的自闭症私人研究中心。西蒙斯强烈倡导研究团队从遗传学的角度来找出自闭症的根源,甚至捐献自己家族的DNA用于自闭症研究。2003年,西蒙斯基金会发表了有关自闭症的研究报告,并展示精确的自闭症基因图谱。

然而,将自闭症与遗传学扯上关系,不仅遭到科学家们的反对,也招来许多病童父母的抗议,他们都认为自闭症可以用改善环境的办法来治疗。

在西蒙斯固执的坚持下,成年后的奥德莉上了大学,虽然她在社交、学习上仍有障碍,但她热衷于参加犹太教聚会以及为妇女和少数人群争取权益,基本走出了自闭的狭窄空间。

在纽约有一种说法:你必须非主流才能入流(You have to be out to be in),西蒙斯特立独行的一生,刚好是这句话的注解。

分享文章: 华人家族企业如何走向世界?

华人家族企业如何走向世界?
据英国《世界新闻报》报道,一个华人财团计划以十亿英镑收购英超球会曼联。报道透露,该财团由六名超级富豪组成,全是华人。他们提出以十亿镑的收购价,有待财困的曼联东主决定。这宗报道可能引起很多球迷的注意。但笔者更关心的是,随�中国人地区经济体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中港台澳等地,华人企业如何走向世界作进一步发展?

华人企业当中,很多皆为家族企业。然而,华人家族企业一向予人的印象,是企业的历史不长,与欧美一些家族企业,动辄几百年历史相比的确无法比拟,甚至有「富不过三代」的案例殷鉴,令人惋惜。

当中国经济的规模很快便超越日本,并位列美国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我们显然需要对华人企业的发展、传承和走向世界进行研究。分析「富不过三代」的一些例子,并在这个基础上,为华人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传承、壮大和走向世界找出方向和战略。

家族企业规模庞大

顾名思义,家族企业扼要来说就是由家族所操控的企业。事实上,由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无论在中国、香港、以至欧美,这些家族企业的规模都相当大。无论从它们所雇用人员数目,或所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都很大。虽然,我们缺乏绝对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即使是欧美等已发展的国家,粗略估计,几乎占了本地生产总值逾六、七成。再以家族企业的数目来看,数目也非常庞大。在美国,我们有一些统计,在标准普尔五百的上市公司中,三分一是家族所控制的。

上文指出,对家族企业一般所认许的定义,是指企业由一个家族及其成员所控制,然而,亦有一些家族企业的结构并非如此简单。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该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便有特别的设计,即所谓的「双重股权结构」(Dual Class),不同类别有不同的表决权。

福特家族所持的股权不多,但在董事局和管理层都控制了大局,因为福特汽车1956年公开发行时,福特家族股份全数转为特别股,无论日后福特股权如何分簿,福特家族拥有股权仍保证四成的投票权,藉此有效控制企业。换言之,这类家族企业在经营管理权与控制权,都可牢牢握在手上。

在香港,由单一家族控制的上市企业,规模都相当大;而控股权不一定超过五成。李嘉诚的长和系企业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李嘉诚持有长实(001)不逾五成,而长实持有和黄(013),以至港灯(006),透过这种控制整个集团。这种结构就很难用一般单一家族企业的定义来概括。

过去,家族企业给人一个简单的印象,甚至以为家族生意像「贩卖咸脆花生般」,是「围内」的小生意,但今天,无论从企业规模,所雇用的人数以至所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情况看,家族企业都是巨大的「生产部门」,举足轻重,十分值得我们用现代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因此,为什么科大商学院设立一个「亚洲家族企业与创业研究中心」?原因就在于此。

过去的企业研究很多集中于欧洲和美国的企业,但随着亚洲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动力最强的地区──包括中国和印度,以至日本等,因此,对亚洲企业,尤其对亚洲家族企业的研究,实在有其现实和逼切意义。

可以说,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家族企业,有其共通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如何取长补短,这些研究不仅对家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十分重要,也对该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样举足轻重。事实上,亚洲家族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共通之处?企业的家族大都希望下一代一代能够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使家族的招牌和名声,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

受亲疏关系制约

在欧美,我们的确看到若干大家族企业持续百年不坠,但在亚洲,不少名牌家族企业无以为继,历时短暂便失去光芒(日本除外)。原因何在?实在值得深思。以欧洲为例,欧洲便有一些家族企业俱乐部,要加入成为会员,家族企业必须有悠久历史,甚至起码要二、三百年。为什么欧洲企业能够如此源远流长,但亚洲的家族企业,包括中国和香港的世家企业,往往未能延续光辉?

为何日本企业能够历久不衰,华人家族企业则出现了所谓「富不过三代」的现象?笔者观察有四大要点:

一、 华人家族企业有些特征──家族企业运作的基本理念,老一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人际的网络、交往和处事上,对前辈恭从,对长辈的决定,例如祖父或父亲的决定为优先,甚至不敢有违。根据这种思维所作出的商业决定,便往往受到儒家这种对上恭从思想所制约。

对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两性关系(重男轻女)同样跳不出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亲疏有别的窠臼。跟西方关系平等的思想和行为标准有明显分别。笔者在中国内地做生意时,便曾有一次亲身经历。当时对方向笔者热情地说他是我的亲戚,令笔者大惑不解,后来想到这位素未谋面的人声称为本人的亲戚,显然是想藉此建立起我们的「关连束缚」(Bondage),以便日后的生意交往。不过,如果强调这种「关连束缚」,最终就会陷入一种所谓「我群」与「你群」的圈子中,局限了进一步发展的范畴。

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二、看深一层看,这种「关连束缚」亦往往用来界定那些人值得信任,那些人并不可靠。「我群」自然值得信赖,反之,「你群」便不值得信任。这样华人家族企业所雇用的人,尤其是高层管理,便不自觉地陷入了「用人唯亲」的臼窠。或者雇用同声同气的同乡或近亲等,大家有极其接近的价值观、思考模式和行为准则。这样一来,他们便等同差不多属于「同质」的一群。「同质」的结果,是缺乏创新。

即使中国人离乡,侨迁到东南亚或世界其他地方,包括欧美等地都喜欢「同类」聚居,形成一条条唐人街,同样突显小区「同质」的特性。可以说,中国人这种「同质」的倾向,其实对向前发展不利。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同质」相吸、「异质」相距,不仅局限了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跟「异质」结合,所得和繁衍的结果,便很难从简单趋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基本走向优质等变化万千的创新境界。

而且,只倾向雇用亲朋戚友,在小范围内吸纳员工,自然无法有效得到源源不绝的人才,这样使发展无法突破,最终无以为继,走不出「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二、 华人家族企业不像西方的家族企业般,延展几百年,成为「百年老店」的原因,是华人家族企业经营的主要区域范围,呈现政治不稳。事实上,从晚清以来,洋务运动开始,出现类似西方企业的经济组织,政治一直不稳定。即使近一百年来,无论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等华人家族企业主要的根据地,政治同样不稳。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洞悉这种背景。譬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来香港的上海华人家族企业,来到香港之后,因香港都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始终摆脱不了「移民过客」的心态。这种「过客」心态,对家族企业来说,尤其在处理固定资产的发展战略上,便很难形成一种「承担」(Commitment)。因为固定资产不能轻易带走,结果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便亦有一定的局限。

最好发展的生意所赚得的利润,能够轻易带走。当没「承担」,眼光便会变得很狭窄。「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这种短暂发展的思维,亦成为华人家族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无法形成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华人家族企业这种「关系为主」(Relationship-driven)的做法,我认识你,便为生意伙伴,不认识你,便很难做成生意。在吸纳人才方面,亦倾向用人唯亲,以亲疏作为信赖与否的基础,这样一来,发展出现局限便很避免。笔者称这种「关系为主」所形成做生意的东西为「关系资本」。这种「关系资本」你怎样薪火传,传承给下一代?因为我与你的关系好,成为良好的生意伙伴;我与现政府的官员关系好,甚至下属对我忠心耿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这种「关系资本」如何传承?

缺乏研发的投入

三、 华人家族企业一直缺乏产品的「品牌概念」。华人家族企业所制造出来的「品牌」,有多少在国际享誉,真的有如凤毛麟角。华人家族企业何以没有出了新力、三星等品牌产品,值得我们深思。

品牌是无形资产,华人家族企业对投资无形资产,确立国际知名的品牌无法成功,原因是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一切若以眼前光景来部署,没有研究和发展(R&D)的投入,结局如何,不问可知。

事实上,总结过去的失败经验,实有助未来发展作借鉴。如今中国人地区或者说整个亚洲地区经济体的壮大,对家族企业创业、经营、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不仅对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足轻重,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亚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重心的进程同样重要。

笔者主持的亚洲企业研究中心,便希望能够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知识�聚中心,为亚洲家族企业的发展作一些具体和有用的参考。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亚洲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投资周期

投资周期
 
uploads/200912/10_170939_1.jpg


投资时钟从从左下角开始,沿顺时针方向循环,依次经历衰退期、复苏期、过热期和滞涨期,并周而复始,相对应各时期,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组合的表现依次超过大市,但通常总会有特例,需要我们根据最新情况做出判断。投资时钟体现的是实体经济运行与投资策略的基本联系,由于各国经济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经济政策的不同,以上四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并非一致,甚至会跳过某个阶段,但投资时钟可以给我们一个大致的资产配置周期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长期理财投资时我们面前并非只有股票一种选择。

东:当通胀率上升,实体资产。如:大宗商品和现金表现好。估值波动小而且持续期短的价值型股票表现超出大市。矿业股对金属价格敏感,在过热阶段中表现得好。能源股对石油价格敏感,在滞胀阶段中表现超过大市;

南:当经济增长放缓,债券、现金及防守性投资组合表现超过大市;

西:当通胀率下降,折现率下降,投资者购买持续期长的成长型股票。保险类和投资银行类股票往往对债券或股权价格敏感,在衰退或复苏阶段中表现得好;

北:当经济增长加快,股票和大宗商品表现好。周期性行业,如:高科技股或钢铁股表现超过大市;



投资时钟各个时期经济特征及资产表现情况:

一、衰退期:债券 > 现金 > 股票 > 大宗商品

经济特征: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继续成减速趋势,产出负缺口(产出缺口:经济体的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继续扩大,超额的生产能力和下跌的大宗商品价格使得通胀率更低。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盈利微弱并且实际收益率下降;

货币政策:央行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减息)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

投资方向:减息导致收益率曲线急剧下行,债券是最佳选择,而在股票中金融股是较好的选择;

二、复苏期:股票 > 债券 > 现金 > 大宗商品

经济特征: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但成加速趋势,产出负缺口逐渐减小。复苏初期通胀率仍继续下降,因为空置的生产能力还未耗尽,周期性的生产能力扩充也变得强劲,企业盈利上升,复苏后期随着经济活动的加速通胀也逐渐上行;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仍保持低利率的宽松政策,债券的收益率处于低位;

投资方向:股票投资的“黄金时期”,由于经济复苏往往伴随着高新技术出现、基础材料研究的突破,因此高新技术如计算机行业是超配的行业;

三、过热期:大宗商品 > 股票 > 现金/债券

经济特征: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呈加速趋势,市场需求旺盛,企业产品库存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导致企业利润明显增加,产出的正缺口逐渐扩大,经济活动的加速使通胀进一步上升。虽物价和利率已经提高,但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幅度会大于物价和利率的上涨幅度,推动股价大幅上扬。

货币政策:央行加息以求降温,加息使收益率曲线上行并变得平缓,债券的表现非常糟糕;

投资方向:经济活动的过热以及较高的通货膨胀使大宗商品成为收益最高的资产。而在股票中,估值波动小而且持续期短的价值型股票表现超出大市,与大宗商品相关的股票是较好的选择,矿业股对金属价格敏感,在过热阶段中表现得好;

四、滞胀期:大宗商品 > 现金/债券 > 股票

经济特征:前期经济增长率依然超过潜在增长率,但成减速趋势,产出的正缺口逐渐减小,通胀由于资源价格的高企,利率由于通胀也处在高位,企业成本日益上升,为了保持盈利而提高产品价格,导致成本、工资、价格螺旋上涨,但业绩开始出现停滞甚至下滑的趋势;

货币政策:央行紧缩银根;

投资方向:现金是最佳选择。股票中需求弹性小的公用事业、医药等是较好的选择,能源股对石油价格敏感,在滞胀阶段前期表现超过大市;



周期性行业股票的投资策略

周期性行业的定义:

周期性行业是指行业的景气度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高度正相关,并呈现周期性循环的行业。

周期性行业的特征:

1、周期性行业产品价格、需求以及产能呈现周期性波动。行业景气度高峰期来临时产品需求上升,价格大涨,为满足突然膨胀的需求,产能大幅度扩张,而在萧条期时则刚好相反。由于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行业投资利润的平均化,如果某一个行业的投资利润率高了,那么就有人去投资,投资的人多了,投资利润率就会下降,如此周而复始;

2、周期性行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企业赢利的基础。市场经济情况下,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供求关系,而不是成本,成本只是产品最低价的稳定器,但不是决定的基础;

3、有的周期性行业,如银行,由于进入的门槛较高,且大多数国家对银行的牌照发放均有严格限制。因此银行的周期性,不是由于行业平均利润率高,导致该行业的投资增加,行业内企业增加、竞争激烈造成的。而是由于银行是全社会的资金渠道和最大的间接融资渠道,其与全社会的经济密切相关。因此一国的经济周期,会不可避免地明显影响到银行业,从而造成银行业为周期性行业。

4、一些非必需的消费品行业也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特征,如轿车、高档白酒、高档服装、奢侈品、航空、酒店等,因为人们收入增长放缓及对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都会减少对非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这对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如轿车在美国属于正常消费品,但在中国就属于奢侈消费品;

5、周期性行业有:汽车、钢铁、房地产、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他周期性行业还包括电力、煤炭、工程机械、造船、水泥、纺织、机床、重型卡车、装备制造、原料药产业;

周期性行业的劣势:

1、市场通常会给予它们比较低的估值;

2、通常很难长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

3、决策稍有不慎或优秀管理层离开,就可能带来很大危机,而好的行业有强大护城河的公司通常允许管理层犯错;

4、永远都只有难于把握的阶段性投资机会;

周期性股票的投资策略:

1、经济周期是主导股票市场牛熊的根源。因为周期性行业企业构成股票市场的主体,其业绩及股价又随经济周期而波动;

2、投资周期性行业股票的关键就是对于时机的准确把握。如果果你能在周期触底反转前介入,就会获得最为丰厚的投资回报,相反就会损失惨重;

3、判断经济周期相当困难,但利率是把握经济周期最核心的因素。当利率水平低位运行或持续下降时,周期性的股票会表现得越来越好,当利率水平逐渐抬高时,周期性的股票会表现得越来越差;

※当刚开始减息时,通常还不是介入周期性股票的最佳时机,此时是经济景气最低迷之际,有些积重难返之势。开始的几次减息还见不到效果,周期性股票还会维持一段时间跌势,只有在连续多次减息刺激后,周期性行业才会重新焕发活力;

※当开始加息时,投资者也不必急于离场,周期性行业和股票还会继续风光一时,只有在利率水平不断上升接近前期高点时,周期性行业才会明显感到压力,这是投资者开始考虑转向的时候;

4、不能太迷信周期性行业企业的市盈率。因为市盈率不能反映企业下一周期的盈利状况,相对于市盈率,市净率由于对利润波动不敏感,倒可以更好地反映业绩波动明显的周期性股票的投资价值,尤其对于那些资本密集型的重工行业更是如此。当股价低于净资产,通常可以放心买入,不论是行业还是股价都有随时复苏的可能;

5、在整个经济周期里,不同行业的周期表现还是有所差异的:

※当经济在低谷出现拐点,刚刚开始复苏时,石化、建筑施工、水泥、造纸等基础行业会最先受益;

※在随后的复苏增长阶段,机械设备、周期性电子产品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和相关的零部件行业会表现优异;

※在经济景气的最高峰,商业一片繁荣,通货膨胀攀升,这时上场主角是大宗商品和非必需的消费品,能源、矿产、轿车、高档奢侈品风光一时;

6、在一轮经济周期里,配置不同阶段受益最多的行业股票,可以让投资回报最大化。在挑选那些即将迎来行业复苏的股票时,对比一下这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帮助你找到表现最好的股票。那些资产负债表健康、相对现金宽裕的公司,在行业复苏初期会有更强的扩张能力,股价表现通常也会更为抢眼;

7、企业发展周期与行业周期的耦合。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这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及管理层的决策,当企业所处行业迎来高景气度周期,而企业本身也迎来自己产能高速扩张周期,细分产品是市场最需要的,两个周期耦合,企业的业绩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典型的例子就是石化类中杨子石化、齐鲁石化和吉林石化的对比,以及宝钢、武刚和邯钢的对比,同样的经济周期,前面的公司正好赶上产能大副增长,产品是市场最需要的,后者则没有;

美国行业收益排行(1973-2004)

●复苏阶段 ●过热阶段

收益率前5位 收益率后5位 收益率前5位 收益率后5位

康乐及酒店业 7.4 钢铁及其他金属 -5.5 电气设备 4.8 建筑、建材 -5.9

汽车零配件 7.2 烟草 -6.9 IT 硬件 4.5 日常及纺织品 -7.5

软件与电脑服务 5.1 健康 -7.1 钢铁及其他金属 4.2 采矿 -8.9

零售 3.9 投资公司 -8.6 石油和天然气 4.2 零售 -10.1

地产 3.8 采矿 -16.0 工程机械 4.1 投资公司 -13.6

●衰退阶段 ●滞胀阶段

收益率前5位 收益率后5位 收益率前5位 收益率后5位

零售 24.8 IT 硬件 -8 烟草 20.6 支援服务 -10

房地产 20.1 钢铁及其他金属 -9.5 燃气输配 18.8 投资公司 -11.5

日常及纺织品 20.1 电信 -10.2 石油与天然气 14.7 房地产 -11.8

专业及财务 17.1 石油与天然气 -12.8 采矿 12.4 汽车零配件 -12.2

饮料 17 燃气输配 -26.8 医药生物技术 11.6 IT 硬件 -14

----------------------------------------------------------------------------------------

再贴几个不同的投资时钟比较下:

uploads/200912/10_171006_2.jpg

uploads/200912/10_171013_3.jpg

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

文章分享: 天才儿童易被忽视的6大特征

别扼杀孩子的才能 天才儿童易被忽视的6大特征 中国经济网

什么样的孩子才聪明?是不是考试成绩门门一百分?


  家长总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聪明孩子和好孩子的首要标准。英国学者发现,家长们的这种想法可能会扼杀孩子潜在的才能。他们建议,家长们应细心观察孩子们除学习成绩外的表现,因为那可能预示这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个"天才"。

  英国牛津大学的专家为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列出了一份天才儿童特征清单,给出小学生6大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才能特征。

  特征一:喜欢发号施令的领袖。

  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条不紊地在学校里负责给全班同学排座位的孩子,他们可能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特征二:年轻的大亨。

  在小学里,一些孩子很快发现,如果他们将平时的零用钱积攒起来,他们假期中就将拥有一大笔钱来支配。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像英国维京大西洋航空公司总裁理查德・布兰森那样的人。

  特征三:刨根问底者。

  一些孩子总是充满好奇,有时甚至不厌其烦地问问题。但是如果他们这种特性得到家长的培养和重视,他们极有可能成为记者或宇航员。

  特征四:设计师。

  这种类型的孩子,如果让他独自待一会儿,他就能够用积木搭建出一座法国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是设计天才。

  特征五:故事讲述者。

  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和写故事。他们的想像力丰富。发现孩子有此种个性的家长要好好培养孩子,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下一个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作者)。

  特征六:演讲者。

  这种孩子喜欢同人讲话。他们甚至在上课时也和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作为家长,请不要制止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说明,他们有着特殊的演讲才能,若加以正确培养,他可能成为律师或电视主播。

  专家认为,"考试定输赢"正在摧毁孩子们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并不是孩子的所有才能都能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的考试来发现。他们可能擅长建筑、有丰富想像力或有领导才能。这些才能不能简单地被衡量。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

News: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未来最看好三个行业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未来最看好三个行业(文/视频) 综合新闻









11月12日周四,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比尔・盖茨(Bill Gates)参加了CNBC电视频道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主题为“让美国继续伟大”(Keeping America Great)的公开集会。

  他们回答了学生们关于美国经济体系、金融危机根源以及未来行业发展前景的提问,盖茨称最看好IT、能源以及制药三大行业,巴菲特也就此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表态。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贝基・奎克(BECKY QUICK)主持了此次活动。以下为问答摘要:

  从未对美国经济体系失去信心

  主持人:你们两位今晚来到这里,是因为当前是美国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民众对美国经济以及整个美国资本主义体制存在着疑问。在过去一年,是否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们两位曾经对资本主义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存在过质疑?

  巴菲特:不,我没有怀疑过。如果真有这样的时刻,那该是去年9月,当时我们曾向经济投入了大量资金,当时美国看起来陷入了深渊。资金大量撤出货币市场基金。商业票据市场陷入绝境,一切都面临崩溃。我们投入了80亿美元,但只够维持几天的运转。但我从来没有对经济体系失去信心。美国依然运转着,我们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其还会继续前行。

  盖茨:我们拥有一个复杂的金融体系,事实已经证明我们会犯错误。但在这些状况的背后,更为根本的因素是创新,你可以创建新的公司,人们愿意承担风险和投资,伟大的科学不断发展。这个国家仍然拥有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科学,我们将对资本主义体系作出微调。当然,我们会吸取教训,不能用大量的短期贷款应对长期需求,不能承担过高的杠杆。但美国资本主义体系的基本面是持续的,这个体系是市场推动的,我们着眼于长远而投资教育和诸多基础设施。此外,我认为,在去年秋天情况最为糟糕的时刻,美国也诞生了一些发明创新。我们研制出了新药物、新芯片、新机器人等诸多新事物,能够在未来数十年改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问:两位是否认为,贪婪和不道德行为是否是引发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

  巴菲特:这当然会有一定影响。我们永远都会有贪婪心理,这并不是过去几年才出现的。去年第三季度,美国民众切实感受到了恐慌,贪婪与恐惧影响到了他们的行为。危机起源于华尔街,但随后蔓延到了整体经济。但我们永远无法摆脱贪婪,无法消除恐惧。我们拥有的资本主义体系,如刚才盖茨所说,是一个基于市场的体系,使得我们能够拥有出色的机遇和法律规定,能够释放出美国民众的潜能,达到过去几百年所不能想象的程度。

  这个体系本身并没有错。我们的经济曾经充满活力,如今仍有拥有动力。但我们已经有最伟大的推动力。这才刚刚开始,贪婪还会延续,不用对此忧心忡忡。美国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即将完成《华尔街》电影的续集。可能在这部电影中,第一集中的金融大鳄戈登・盖柯(Gordon Gekko)会再度归来。但这并不是推动美国经济体系前行的因素。推动美国经济体系前进的是市场体系中机遇的质量以及对市场所带来受益的了解,知道你退出之后就能享受到自己所获得知识带来的果实。这将推动美国经济体系继续运转。

  盖茨:最好的体系是你拥有良好的短期评估标准、完善的会计准则,追求利润,关注风险,着眼于长期利益。投资进行新研究,让人们创建新公司。美国在鼓励年轻人冒险方面举世无双,而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此外,我也必须招募那些较有经验的人,我必须将产品销售给较年长的人,这就是美国梦成真的过程。其他国家目睹了这一切,他们正努力创造这种动力。这有利于全世界。中国和印度将借鉴我们关于大学、创业精神以及简化商业流程的理念,这很不错。不过,我们谁也不希望再承担极端的杠杆,冒巨大的风险。

  雷曼破产不可怕

  问:盖茨先生,你并不是金融行业的人,但你能说说你最初听说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后的感受吗?

  盖茨:我对投资银行的关注并不是很密切。因此,我当时并没有觉得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科技行业,我最景仰的两个公司,王安电脑和数据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都破产了。因此我觉得,市况总有起落,一些公司会被淘汰,我并不会对哪家公司出局感到失落。但雷曼兄弟破产带来了连锁反应,影响到了那些拥有该公司债券的人,一些复杂交易很难解开,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导致市场冻结。我记得当时我打电话给巴菲特,说“我应该对此感到担忧吗?”结果他回答说:“恩,有一点吧。”

  主持人:沃伦,政府放任雷曼兄弟破产是个错误吗?

  巴菲特:或许是吧。我得说,总的来说,联邦政府在应对这场经济领域“珍珠港事件”时表现得相当不错。如果当时美国银行没有收购美林,美林可能也会很快破产,当时确实会有一串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我觉得,政府当时可能没有完全认识到雷曼兄弟是一个怎样庞大的多米诺骨牌,或者没有意识到该公司会对其他公司造成怎样的连锁反应。但总的来说,我对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董事长谢拉・贝尔(Sheila Bair)、现任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打很高的分,因为他们面对危机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举措。

  问:巴菲特先生,我的问题是关于雷曼兄弟和高盛集团,你当时面临着投资机遇。我想知道,你为什么选择投资高盛,为什么不选择投资雷曼兄弟,或是同时投资两家公司?

  巴菲特:在那个时候,我对高盛集团的状况和管理层的信心超过了华尔街任何公司。现在看起来,高盛可能也会随之受到牵连。安德鲁・罗斯・苏尔钦(Andrew Ross Sorken)的书《不能崩溃之庞大》很好地讲到了这一点。但我不认为金融体系会随之崩溃。我认为,联邦政府最终会采取正确举措。我认为,如果华盛顿采取正确举措,高盛应该就是最佳投资。我认为高盛的状况最为坚实,他们的前景最为看好。

  主持人:沃伦,你当时说高盛拥有最好的管理层和很多其他优点。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巴菲特:我和高盛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40年我见到西德尼・温伯格(Sidney Weinberg)(注:高盛创始人)。我关注这家公司很长时间了。他们拥有严格的纪律,尤其是他们对市场的时机把握,我认为高盛在这方面是华尔街中最为出色的。我认为,高盛CEO罗伊・布兰克费恩(Roy Blankfein)有着非常出色的风险判断力。现在看来,如果当时金融体系崩溃,那么所有人都会受到冲击。但我觉得高盛拥有从事金融业务的最出色人才。因此,高盛是我的第一选择。当时,我也拥有一些其他选择。

  问:考虑到经济衰退的严重性,一些人将此归咎于风险监控和承销标准的系统性崩溃,此后展开了关于政府应当扮演怎样的适当角色的党派之争。政府能够在其中扮演积极角色吗,应该怎么做?

  主持人:你们两位怎么看待大政府?

  盖茨:显然,政府在商业周期中发挥着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需要调整犯下的错误。眼下,问题主要是通过通货膨胀和利率水平进行衡量。切实的问题,你是否能够及时发现这些状况,让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现在来看,我们知道政府能够采取很多举措,救助那些即将破产的公司,以更为迅速的手段解决问题。但一个基本问题是,你能够发现泡沫吗,政府能发现泡沫吗?这是一个伟大的问题。一些伟大的经济学家对此有一些看法。但这个方面还没有得到证实。

  巴菲特:去年9月,只有联邦政府才能挽救局面。整个世界都想要解除杠杆。投资者惊慌失措,慌不择路。当时唯一一个可能承担风险,也是所有人希望卸下风险的实体就是联邦政府。当时数天之内就有2000亿美元撤出货币市场基金,商业票据市场陷入瘫痪,只有联邦政府才能采取措施。幸运的是,我们的联邦政府官员认识到了状况,迅速采取了措施。政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着眼未来,我们需要避免过度承担杠杆,阻止大型金融机构的高管过度冒险,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但我们正在采取对策。为了营造更伟大的社会,那些被迫向联邦政府求助以保生存的金融机构,他们的高管应当更多的下台。目前为止,在对那些CEO们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措施方面,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更好。但我觉得还应该伸出更多的大棒。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最佳场所

  问:你们两位认为,像哥伦比亚商学院这样的商学院应当为信贷危机所发生的一切承担起怎样的职责?

  盖茨:记住,资本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生标准,一切伟大的事物都来自于此。商学院的职责是训练人们思考价值和领导能力。伟大的商学院会传授出色的技能。现实是,我们遭遇了危机,我们遭遇了挫折,或许我们因为犯下的错误而白白浪费了两到三年时间,但这并不是说商学院就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未来几十年,商学院都会教授关于此次危机的个案研究。至少我们会因为反思经历的痛苦而从中受益。杠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巴菲特刚刚谈到了金融衍生品就好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投资者并没有对此给予充分重视,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他们没有完全理解房价可能下跌带来的风险以及这对其他衍生品工具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主持人:沃伦,你会在商学院教授道德课程吗?

  巴菲特:我觉得学习道德的最佳场所就是家庭。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在上商学院之前就对身边事物有了既定的价值观。我认为,在商学院强调道德观是重要的,但我觉得家庭是接受出色教育和道德观的最佳场所。

  如果你回顾19世纪,我们曾经有过7次银行大恐慌。回顾20世纪,我们有过大萧条、世界大战和大流感。美国并不能避免问题。但我们可以解决问题。在未来100年,我们的体系还会再度闪亮。或许15年的时间是马马虎虎,但我们还有85年好时光。在20世纪,道琼斯指数从66点增至11400点。这里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

  看好IT、能源以及制药三大行业

  问:盖茨先生,你觉得哪个行业会诞生下一个比尔・盖茨?我很想投身于这个行业。

  盖茨: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创新步伐。不过IT行业一直是最为令人激动的,软件、光纤和芯片的魔力在推动着这个行业,芯片能力每隔几年就会增长一倍。IT行业也改变了其他很多行业的规则。IT和互联网行业所发生的一切令人不可思议。不过,未来数十年会有一些其他行业令人惊叹。能源技术,提供环保的廉价的能源。这个领域存在着诸多科学,大量商机,是一个全球性业务。这里将存在一些伟大的职业机遇。还有制药行业。我们还无法治愈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并或者20种疾病。可以肯定,我们会不断对此继续研究,这是我看好的三大行业。当然还会有很多其他领域,但我最看好这三个行业。

  巴菲特:找到你感兴趣的领域,你对此拥有激情的领域。如果我当年离开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有人告诉我IT行业会出现比尔・盖茨,我不认为自己会在这个行业中表现出色。但我知道,什么吸引我。我曾经提出为本・格雷汉姆(Ben Graham)(注:投资大师)免费工作,但他对我说,“你高估了自己”。不过,我还是投身于商界。我保证,只要这个领域令你着迷,你就能取得成功。别让其他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你应该寻找自己的道路。

  主持人:刚有个学生问道:哪个产业可能会出现下一个比尔・盖茨?我们借此机会对这个教室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看看他们是否认为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微软公司这样富有变革力的公司,结果十个人中有八个人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也就是说,80%的人认为他们还有机会。你们真是一群激情四射的家伙。比尔,你是不是也同样抱着这种乐观想法?

  盖茨:当然。资本主义是伟大的,时刻有大量新鲜事物诞生。有些失败了,有些沦为平庸,但有些则是相当特别,它们会不断成长,然后某一天,令每个人都大吃一惊。在我提到过的那些领域还将会不断涌现出许多这类令人惊叹的公司。

  铁路关系国家未来

  主持人:好的。让我们听听看下一个学生问题。

  问:你好!我想问巴菲特先生,关于近来伯林顿北方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交易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我想知道你在这个时期增持铁路部门资产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巴菲特:当我六岁的时候,我想要一整套火车玩具,结果老爸不肯买给我。你好好想想这件事。铁路是和国家未来的前景密切相关的。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我觉得这前提再简单不过了——你没法把铁路挪到中国印度或者什么别的地方,而且未来的几十年里美国还会有更多的人口。他们会旅行得更频繁,而且肯定还会有更多的货物需要运输。从环保或者省钱的角度,火车都是最好的选择。伯林顿北方公司去年平均算来可用一加仑的柴油运输一吨货物470英里。这可比高速公路要实惠得多!同样情况下,火车消耗的燃料仅有卡车的三分之一,而且污染也少得多。一列火车顶得上280辆卡车!因而未来,铁路是更合适的交通工具。我喜欢美国西部,我喜欢伯林顿公司拥有的数千英里铁路。你知道,如果国家前途黯淡,那铁路也没什么前途可谈了。我愿意赌上一大笔钱,准确来说是340亿美元,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贸易会更加繁荣,美国会变得更好;对柏林顿公司的股东来说,也更好。

  主持人:好的。下一个问题。

  问:你好!我们刚经历过可能是这辈子最糟糕的金融危机,起码我希望是最糟糕的吧。我知道这使得很多美国人对于未来忧心忡忡,甚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有没有什么能使得你们中的任何一位也出现类似情况?

  巴菲特:我尽量让我的生活中不出现这种事情。我不想让你们听上去觉得我像个流行病爆发季节里的殡仪业者,但去年秋天对我而言确实激动人心。有些机会一两年之前根本不会有,有些交易更是不错。所以说,我实在不曾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然我也不想处在那种可能导致我夜不能寐的境地。我也不为我们经济体系是否能最终幸存而担心。毫无疑问我们是一团糟,但是工厂还在,玉米地也还在,美国人的聪明才智不曾随风而去,下一个比尔・盖茨的创新精神也不曾失去。美国会没事的,我知道这点。我们只是需要重振旗鼓,而且我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不要杞人忧天

  主持人:比尔,你提到之前你给沃伦打过电话,他说的是“大概我们需要稍微担心些事情”,你会在夜里因为忧虑而辗转难眠吗?

  盖茨:不会。金融系统有着很大的自我调节余地,而且还有着不错的管理人员,这是相当幸运的事。我觉得有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会是令人震惊的,譬如今后二十年要面对的恐怖分子制造的大型事件就是个相当糟糕问题,以及疫病,譬如目前正在流行的流感则是另一个。所以你得时刻关注着这些异常情况。这就是我想要指出的两点。但是整体上,这个系统的其他部分是有着自动纠错的能力的。长期来说,我担心的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尤其10年级以后的教育应该比现在的更好,不过这还不至于使我夜不能寐。对于未来的机遇和国家的经济实力而言,教育系统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到它没什么改进,我觉得有点令人担心,应该得到更多人重视才好。

  巴菲特:贝基,如果你有个极好的农场,而且你知道今后50年中有5年会出现旱灾,但其他年份都是风调雨顺的,你不会因为这5年而郁郁不乐吧?你得承认你有个很不错的农场,我们美国的经济系统也是如此。

  主持人:考虑到我们刚遭过旱灾,这是不是不大可能会……

  巴菲特:不会。如果你在哥伦比亚大学里学过统计学,你就得承认这点。

  主持人:好吧。下一个问题继续。

  问:巴菲特先生,近来市场上扬的走势之猛史上罕见,很多人都在质疑目前的价格水平能否维持,您觉得这真的是市场的反弹吗?

  巴菲特:明天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吧。我在1942年买进了我的第一支股票,那时候我11岁。我从那时起步,渐渐认真起来。你觉得,1942年之后直到现在,对市场而言的最好年份是哪一年?你大概没法知道答案,是1954年,道琼斯上涨了50%。实际上,你回顾1954年的时候会发现那也是个萧条时期。那一次的不景气始于1953年的7月,失业率在1954年的9月达到最高点,到11月的时候就业市场境况更是凄凉。

  因而,只看到目前经济状况就决定是否买卖股票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你得着眼长期来考虑特定时期中你投资的股票价值。所谓的“下周”没什么意义,因为下周实在是太近了。重要的是,要对你投资的行业有着正确的长期预计并且做出评估,不然你就总是和糟糕的经济或者低迷的市场作伴了。我在买下伯林顿的时候,我才不在乎是不是在下周、下个月或者明年会出现一波购车热。这样的时期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做一些事情。等待是愚蠢的。我写过这样的文章。如果你一定要等到你看到知更鸟的时候,春天都结束了。

  主持人:但是同时,沃伦,你也反复提到说去年在美国不少领域的投资是一次冒险,一次对美国未来的豪赌。你在海外有不少投资,也在中国花了不少时间。到底是在美国机会多,还是海外机会更多呢?

  巴菲特:我认为美国现在机会更多。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正寻找着大手笔的交易呢。不过我也很高兴能找到一些别的东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别的什么地方。美国现在的机遇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

  主持人:盖茨,你同意这说法吗?

  盖茨:恩,是的。美国得益,全球得益。你不大可能碰到世界其他地方境况良好而美国一塌糊涂的情况。我们的命运被自由贸易和世界各地不断涌现的创新捆在了一起。你知道,即使是在伯林顿公司也有不少员工是来自世界各地的。

  巴菲特:我希望如此。

  中国的发展激动人心

  盖茨: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十分激动人心。对我们来说,简直太棒了。如果我们要在中国人民如1979年那般穷困和如我们一般的富足两者之间来选择的话,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希望他们成为和我们一样的消费者和发明家吧。他们距离这个标准还很远呢。不过,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足以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你们可能了解,有些过去我们认为是接受我们援助的国家,譬如巴西、墨西哥、泰国等等,现在都成为了生力军。对于世界而言,不单纯依赖于美国是件好事。但美国是能源革命最可能出现的国家,IT业的革新方兴未艾,我们仍将是先行者。

  主持人:好了。我们很快回来继续下一个问题。顺便说一句,如果有机会的话,你觉得沃伦・巴菲特或者比尔・盖茨来当你的职业顾问如何?

  问:我想问盖茨先生,你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盖茨:恩,我做的事情挺多的。我想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阅读,然后继续学习吧。我涉足不少新的领域如健康、教育、基金会等等,读的东西很多,我也非常喜欢阅读。我觉得,用知识武装自己然后和那些专家学者们坐在一起并和他们一起探讨,是让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好办法,也就是说,我想,学习是最重要的。

  问:我想知道,巴菲特先生MBA毕业后进入真实的商业世界时,有什么东西可能是MBA教育中所缺少的呢?

  巴菲特:MBA教育给了我足够多的准备,我不是说这个学位,而是说一些教授教授了我很多。我六、七岁的时候就知道我对投资有兴趣,应该说我挺很幸运,那么早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有两个非常好的老师,我读了他们所写的所有文章和书籍。不是说知识水平有了多惊人的增长,但是我从中获得了灵感并深受鼓舞。他们对我太好了,对我就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会带我出去吃大餐。

  投资家本・格雷厄姆对我也是如此。这些令我对自己坚信不疑。这些信任我的人们把我带入了这个我早已深爱的领域,一如顺风而行。不过对于MBA我在这里要补充一点,现在我打算为在座的每一位支付10万美元,相当于你们未来收入的10%。你们可以在节目结束后来找我。(笑声、掌声)如果这个是真的话,如果你们10%的资产是10万美元的话,你们现在就拥有百万美元资产了。你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你们很多人都可以这样做——就像我毕业的时候本来可以提高沟通能力一样。你们知道,这个可不是课堂上教的。我后来参加了戴尔・卡耐基(注:美国著名公关学家和教育家)的公共演讲课。

  如果你们通过提高沟通能力,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50%,就相当于增加了50万美元的资本价值。你可以在课后来找我,我会支付给你15万美元。

  问: 盖茨先生,你显然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达到现在的高度,你认为单纯的运气在你的成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盖茨: 我在很多方面都十分幸运。我幸运地拥有某些天赋,父母与我分享他们的工作感想,慷慨地允许我购买任何想要的书籍,而且我赶上了好时机。微电子处理器是一项复杂的发明,只有当你够年轻的时候才能发现它的意义,而我正为文字软件着迷,这使得微处理器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影响力。无论是机遇和技术,我都算是适逢其会,还幸运地遇到了一些人,如我面前的沃伦,有机会和他们交谈,向他们学习。一个人能如此幸运实属难得,但这是我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忘年交

  问: 我想分别请问巴菲特先生和盖茨先生,在你们之间独特的友谊和职业交往的生涯之中,对方什么特质是最令你佩服的?

  主持人:好的。谁想先开口?

  巴菲特:嗯,我想说我最佩服的是比尔对于如何处理他积累的财富的态度。如他所说,他是个非常幸运的家伙,生当其时其地,创业适逢其会,成功得水到渠成。最终,他明白自己是一个伟大社会的受益者,而不是每个人都如我和他一样幸运的。他认为,世界上每个人都和其他人一样是平等的,而他不仅以自己的财富来支持这个观点,更以自己的时间来支持它。他的妻子梅琳达也是如此。他们将把自己的后半生所有的精力、才能、财富等等都用在改善世界上65亿人的生活上。这是我最佩服的。

  盖茨:对于沃伦,你可以说出他的许多优点,譬如他的品格和幽默感。但是我想说的是他对教学的热忱,他将世事化繁为简并渴望教导他人的热忱,如此一来,人们能从他一生的经验汲取宝贵经验,并从无数他建立的旨在揭示事物规律模型中受益匪浅。他乐于教导他人。当他在给我打电话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这是我获得的一份的真正礼物,我对此深怀敬意。

  问:我想问两位一个问题。在你们职业生涯中,你们很早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于那些还懵懵懂懂的人,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盖茨:找到真正激发你激情而且你又擅长的事情有时候可能得花上不少年。我想沃伦和我都挺幸运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是直接就撞到了。那时候我甚至不知道我的兴趣是不是软件,也不知道能不能算一份职业,我只是迷上它了。这事发生的时候,感觉好极了。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在20多岁的时候开始尝试一些不同东西,经历中的有些事情会带给你不同的感觉,也带来不同的工作机遇。我想你该在最初的工作中尽量寻找接触不同东西的机会,然后当你发现你为之着迷的事情之后,直接开始干吧。

  巴菲特:首先,我想说,先找个合适的人结婚吧。嘿,我说这话是认真的。这会令你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它会改变你的志向抱负乃至一切。和什么人结婚这非常、非常重要。此外,你该试着设身处地的想象,如果你是我,也就是说,如果金钱对你而言已经没什么意思了,你会做些什么。我79岁了,但我仍然每天工作。这是这世界上我最想做的事情。在你生命的早期,你距离这个境界越近,你在生活中获得的乐趣会越多,你也会做得越好。所以,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控制。然后,尽可能地找一个你敬佩的人或者组织并为之工作。

  那时候我愿意为本・格雷厄姆工作是因为我对他的敬仰超过对行业中的其他任何人。我不在乎他付我多少钱。当他终于雇了我之后,我搬到了纽约,在我收到第一份薪水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多少。但是,我知道我愿意为他工作。我知道每天早晨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对于今天要做的事情充满期待,而且当我晚上回家的时候我会变得比早晨更聪明。找一份令你兴奋的工作吧,为某个激起你热情的人或者某个机构工作。

  问:这个问题是给巴菲特的。如果收购伯林顿北方公司代表着你长期以来的买入并永远持有的投资哲学,那么此次金融危机是否对你的投资哲学或者投资进程产生影响?

  巴菲特:不,我的投资哲学一点儿都没变。我喜欢具有持久竞争优势而且管理层为我所喜欢并且信任的企业,我喜欢以合适的价格买入这种企业。附带的,我还可以享受胜利的果实。但我自己不会去经营一个企业。

  问:请问巴菲特,你是否建议个人投资者根据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投资法则进行投资和分配资本?

  巴菲特:这取决于他们是否是一个积极型投资者。格雷厄姆将投资者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如果你愿意在投资上面花很多时间,我建议你尽可能多看资料,你就会发现便宜货,一旦发现就马上行动。

  我从1950年、1951年开始使用这种投资方法以来,这种方法从没发生变化,而且在我的余生也不会出现变化。我不上学以后,读了穆迪的约1万页报告中的每一页,而且读了两次,寻找适合投资的公司。你也需要这样做,世界上不会有人告诉你有什么好买卖,你必须自己去找。不过这非常耗时。

  如果你是消极型投资者,我只建议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买入指数基金。

  我要告诉你的一件事就是,最差的投资就是持有现金。虽然大家都说现金为王,但随着时间流逝,现金的价值将下降。相反,好的企业会越来越有价值,而且你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关注好企业,你只需要找到并投资于这些好企业。

  主持人:这是不是意味着你认为最坏时期已经过去了?你也一直持有很多现金啊。

  巴菲特:持有足够的现金能令我感到舒服,不会在睡觉的时候感到担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喜欢将现金作为一种投资。长期内现金是无利可图的投资。但你总要有足够的现金,以避免别人可以决定你的未来。

  现在,最坏的事情——金融恐慌已经过去了。不过金融恐慌的影响还没有结束,但这种影响总会结束,可能是明天、下周、下个月或者一年后就会结束。虽然失业还未触底、商业也未触底,但股市已经触底。不要因为觉得明天会有更吸引人的投资,就错失今天很吸引人的投资机会。

  谨慎投资替代能源

  问:请问你们如何看待将替代能源投资作为发展经济和使经济恢复增长的方式?

  主持人:盖茨稍早谈到过这个问题。

  盖茨:关于替代能源投资,目前存在很多很多想法,但这些想法中很多都可能走进死胡同。太阳热能、太阳电能以及核能等都将得到发展,我们将发现这些替代能源是否能够解决成本挑战。我们希望确保所有替代能源都得到足够的研发和监管批准,因为这些替代能源中将有一个能为我们提供安全廉价的能源,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哪一个。

  我认为现在我们对替代能源的研发投资还不够,政府政策应该促进对替代能源的研发投资。

  现在,替代能源是最为流行的投资领域。当大家都关注一个领域时,对这个领域的投资就会很多,总体资本回报也会很高。但是当某种东西成为热门时,就会出现泡沫。因此,应该谨慎对待替代能源投资。替代能源是一个热门投资领域,但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领域。

  问:你曾经说过,大潮不退去,你就永远不会知道是谁在裸泳。当然,知道何时会退潮也很重要。我们该如何培养,或是鼓励商业领袖洞察环境?

  巴菲特:我觉得他们过去一年已经吸取了很多教训。在伯克夏,我们实际上有70多名管理者。我认为,他们大多数人都比15个月前更为明智了。不过,我觉得有效的原则能让你渡过一切,这是我从格雷汉姆那里所学到的。我以此渡过了市场起伏,不需要对此感到担忧。

  商界领袖最重要的特质

  主持人:比尔,你认为一名商界领袖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盖茨:令人惊讶的是,经商的要素非常简单。你获得的收入必须高于你所花的成本。这是一个非常简洁的概括。但要预计未来数年的情况并不容易,我们是否进行正确的投资?我们是否能在竞争中胜出?这是某种常识,我想你们会通过经验拥有这种意识。我认为,这是一个随着时间积累的东西,而商学院则是你能够密集积累经验的地方。

  巴菲特:简单地说,把企业当做未来100年你家族能拥有的唯一企业来运营,而且你还不能出售它。但你不需要每个季度用利润去衡量企业业绩。衡量的标准是,企业是否能够抵御风险,给企业带来竞争力的特质是扩大还是缩小。我对他们说,如果你从事什么业务,是因为其他人都在做的话,那这是不够的。如果你将其作为一个理由,那就忘了它吧。你不需要为做什么事找一个理由。但不要以此为理由。

  问:你们两位觉得是什么特质让你们与众不同?

  巴菲特:我们俩拥有激情。我们从事现在的事业是因为我们热爱它。我们并不是为了发财才从事当前事业的。我们可能是觉得,我们能够做好它,能够成功从而致富。我觉得激情是极其重要的。我很幸运拥有几位伟大的导师,父亲是我人生的一个伟大导师,在职业生涯方面我受益于格雷汉姆。我很幸运在很早的时候就奠定了正确的基础。我基本不再效仿其他人。我每天早上会照镜子,镜子总是同意我。于是我就出门做我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其他人想什么不会影响到我。

  主持人:比尔,如果你必须选出一件让你鹤立鸡群的事情,你会选择什么?

  盖茨:让你身边拥有伟大的人,大量阅读,从长远考虑。但我还认为,你必须在一些重要时候拥有自信。当我离开哈佛大学的时候,我对朋友说,“为我工作吧”,这其中存在着某种自信。你会有一些时刻,必须相信自己,你必须抓住这些时刻。

  问:巴菲特先生,你最近为比尔盖茨夫妇基金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否可以谈谈你为此贡献的原因和感受?

  巴菲特:我只有在与他们目标完全一致时才会投入,这一目标就是为大多数人做最好的事情,不管他们在哪里,男性还是女性,肤色和信仰如何。基金会相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非常善于赚钱。如果你读了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写的关于劳动分工的文字,你就会知道,如果你老婆要生孩子了,别试图学会自己接生,你该去找个产科医生。因此我从事我所擅长的工作。而他们与我志向完全一致。

  问:对两位而言,最为重要的导师是谁,你们从他们学到了什么?

  盖茨:我的父母为我做出了伟大的榜样。我父亲是个律师,他会和我分享他所做的事情。我还有一些商业合作伙伴,我们互相学习,尤其是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mer)。我还从巴菲特身上学到很多,听听他是如何应对艰难状况,如何从长远考虑的,如何影响世界。如果你有机会和这样的人在一起,那是太棒了。

  大赞对手

  问:我的问题是关于苹果。盖茨先生,你能否评论下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作为苹果CEO的表现?

  盖茨:恩,他做得非常不错。苹果的业务有所不同,他们的产品包括了硬件和软件。但当乔布斯回到苹果的时候,苹果处在非常艰难的状况。实际上,当时苹果差点就难以生存。乔布斯也带来了管理层。他给苹果带来了关于伟大产品和设计的创意,这使得苹果成为了不可思议的力量。拥有这样的竞争对手很不错。我们也为苹果写软件,微软与苹果展开竞争。但在我所从事的行业中的领袖中,乔布斯拥有更多灵感,他拯救了苹果。

  问:盖茨先生,你是否觉得谷歌就像早期的微软?

  盖茨:恩,他们的确拥有和我们过去一样的问题。(笑声)这是另外一个出色的竞争对手。他们招募了很多出色的人才。他们在搜索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获得了难以置信的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谷歌会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谷歌是一个伟大的成功范例,两位年轻人共同努力,推进一个创意,取得了绝对伟大的成功,而我们都在使用搜索引擎,都希望可以有多样性。我们会从中受益。

  问:巴菲特先生,像你这样的价值投资者相信基本面分析,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对智慧投资非常关键。不过,你过去曾几次说,你进行过非常迅速的资本配置决策,有时候还不到五分钟。我想知道你当时是基于什么数据才做出自信决策的。

  巴菲特:这是50年的准备以及5分钟的决策。(笑声)

  主持人:你只是看看数据表,看看年报,就做出决策?

  巴菲特:是的,有时候我可以这样。就拿投资可口可乐来说吧。我喝可口可乐有60年时间了,我从中看到了几个关键要素,并在1988年购入了该股股票。但重大决策是根本不要耗费多少时间的。如果你耗费很多时间进行投资,你就会陷入麻烦。

  主持人:如果美国是一只股票,你们会买吗?

  盖茨:当然。

  巴菲特:用保证金购买。(笑声)

  (逸飞 三山/翻译)

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世上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

 
都来自我对照一下:世上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环球网

  7:30:起床。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在早上5:22―7:21 分起床的人,其血液中有一种能引起心脏病的物质含量较高,因此,在7:21之后起床对身体健康更加有益。

  打开台灯。“一醒来,就将灯打开,这样将会重新调整体内的生物钟,调整睡眠和醒来模式。”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吉姆・霍恩说。

  喝一杯水。水是身体内成千上万化学反应得以进行的必需物质。早上喝一杯清水,可以补充晚上的缺水状态。

  7:30―8:00:在早饭之前刷牙。“在早饭之前刷牙可以防止牙齿的腐蚀,因为刷牙之后,可以在牙齿外面涂上一层含氟的保护层。要么,就等早饭之后半小时再刷牙。”英国牙齿协会健康和安全研究人员戈登・沃特金斯说。

  8:00―8:30:吃早饭。“早饭必须吃,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营养师凯文・威尔伦说。早饭可以吃燕麦粥等,这类食物具有较低的血糖指数。

  8:30―9:00:避免运动。来自布鲁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早晨进行锻炼的运动员更容易感染疾病,因为免疫系统在这个时间的功能最弱。步行上班。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走路的人,比那些久坐不运动的人患感冒病的几率低25%。

 9:30:开始一天中最困难的工作。纽约睡眠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每天醒来的一两个小时内头脑最清醒。

  10:30:让眼睛离开屏幕休息一下。如果你使用电脑工作,那么每工作一小时,就让眼睛休息3分钟。

  11:00:吃点水果。这是一种解决身体血糖下降的好方法。吃一个橙子或一些红色水果,这样做能同时补充体内的铁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

 13:00:在面包上加一些豆类蔬菜。你需要一顿可口的午餐,并且能够缓慢地释放能量。“烘烤的豆类食品富含纤维素,番茄酱可以当作是蔬菜的一部分。”维伦博士说。

  14:30―15:30:午休一小会儿。雅典的一所大学研究发现,那些每天中午午休30分钟或更长时间,每周至少午休3次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几率会下降37%。

  16:00:喝杯酸奶。这样做可以稳定血糖水平。在每天三餐之间喝些酸牛奶,有利于心脏健康。

 17:00―19:00:锻炼身体。根据体内的生物钟,这个时间是运动的最佳时间,舍菲尔德大学运动学医生瑞沃・尼克说。

  19:30:晚餐少吃点。晚饭吃太多,会引起血糖升高,并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影响睡眠。晚饭应该多吃蔬菜,少吃富含卡路里和蛋白质的食物。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21:45:看会电视。这个时间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有助于睡眠,但要注意,尽量不要躺在床上看电视,这会影响睡眠质量。

  23:00:洗个热水澡。“体温的适当降低有助于放松和睡眠。”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吉姆・霍恩教授说。

  23:30:上床睡觉。如果你早上7点30起床,现在入睡可以保证你享受8小时充足的睡眠。

 任何试图更改生物钟的行为,都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20、30年之后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一、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二、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三、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四、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五、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六、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2009年11月1日星期日

2010年杂志订阅及关注点

2010年杂志订阅及关注点

http://www.moneyman.cn/article.asp?id=5640

 
杂志无法提供一个深度的和知识构架的组建,但是正是由于文章的短小精悍而带来了知识上的广度,同时,文章的及时性也可以带来更新的内容,这些是书籍所缺乏的部分。

2010年主要订阅杂志如下:

1、《21世纪商业评论》:这本杂志之前出版社赠送了几本,实在是我读过的管理学杂志中不可多得的优秀期刊。它不像哈弗商业评论的内容那样精深,还达不到那种水平,更加无法引领世界管理水平的进步,但是有很多与中国现实结合很好的内容,比如我之前更新的几篇文章,尤其是“进化论企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山寨模式的探讨等文,均为受该杂志启发的思考。之后会长时间订阅。

2、《中欧商业评论》:这本书本来并不想订阅文字版,直接在网站上看就OK了,当然网站是收费的,不过老婆已经订了就OK吧。我觉得目前中国的三本商业评论级别的杂志来说,一本中欧,一本北大,一本21世纪,这本算是学术性质最强的一本,不可忽视。北大的虽然不错,但是毕竟我资金实力有限,一本杂志80元,一个月三本,实在有些受不了,而且阅读时间上也不够充裕。

3、《哈佛商业评论》:这个依旧是老办法——年底淘宝寻找二手的……这个是经典中的经典,自然不必多谈,最新的管理学思考,最新的管理学前沿,最经典的管理学文章,不可或缺啊。

4、《第一财经周刊》:这是一本周刊,对于周刊来说,一本内容上算不上精辟,毕竟谁也不可能一直保持一个高水平的更新,而且是每周100多页。对于这本书是我在商业上,专业内的广度的补充,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方法,更加侧重于泛读,将重点放在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的了解上。我觉得在当今的市场,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与市场敏感性的培养非常重要,对这本期刊的阅读其目的就在于此,虽然无法形成系统化的训练,但是可以作为一个积累过程,一个积淀过程,一个入门过程。

5、《三联生活周刊》:这本期刊是生活类的经典,我在其中更多关注人文方面的内容,虽然现在人文方面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了,不过看在我从来不看电视的份上,就当看新闻联播了……

6、《心理月刊》:这个是老婆订阅,我偶尔翻看一下,内容上编辑无法做得太过学术,而一般的文章又太过普通,我个人不是很欣赏,不过是占了一个好名字而已。我觉得编辑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定位,不要单纯为了订阅量的高幅度增长而舍弃了其核心的东西。

7、《电脑报》:这个是惯例,一直以来已经很习惯每周了解一下电子产品的新进展,了解一下好软件的推荐、好网站的推荐。纯属个人爱好。

备选杂志:《财经》,江湖上传说,这是一本极其优秀的期刊,几乎每一年都会有一个极其精彩的专题出现,报道无数只有圈内人才知道的内幕消息,一个系统化的内容,一个独特的视角,加上内幕的消息,当然,还有我上面所有杂志更加倾向于管理,而缺失的金融和经济方面内容的补充,当真是我极其应该订阅的一本。但是,最近听说该杂志原来的主要负责人即将还是已经离职,很可能会有大批的核心工作人员随之离开,如果当真这样,该杂志的质量是否依旧可以保持实在很有些疑问,暂时就不订阅了,静观其变……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中国家庭的未来价码:百万元宝贝的成长账本(图)

中国家庭的未来价码:百万元宝贝的成长账本(图) 三联生活周刊

6个家长共同投资“独二代”  

未来价码:百万元宝贝


坦白地说,我相当讨厌婴儿经济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抵触被人描述或自我定义为一个随时等待被不知什么人当头敲一锤子的小猪扑满。我骄傲于自己的理性、清醒、不受商业宣传蛊惑的强大免疫力。我坚持不给我儿子补钙吃进口辅食,也从来没带他去游过泳参加什么早教亲子班。  

然而,在听从我家育婴师的建议,为儿子建了本“变天账”后,我渐渐开始习惯,每个月底,被求和那一栏里庞大的数字吓上一跳:迄今为止,这个只有8个月大的小孩子,最少的一个月花了3788.5元,最多的一个月,9505.25元。  

正因如此,几星期前,当《49万养大一个孩子》的新闻标题出现在我浏览的网站首页时,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那怎么够?  

果然,追根究底的结果,发现这条新闻的源头,是200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徐安琪受上海市徐汇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对746户家中有 2004年前出生的30岁以下未婚子女家庭的子女养育成本的调查。且不论5年前的物价指数与今天已经有相当大的差别,单从这一调查的样本选取看,被调查子女分别处于哺乳期、幼托期、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和未婚不在读7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100个以上样本。这便决定了,最终获取的结果必然是一个综合平均值,而且很可能是被低估了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30年前,我上幼儿园的费用为零;20年前,我读小学的学费每学期只有5块钱;即使在10年前,我上的大学,每年学费也不过700元,住宿费400元,每个月500块钱的开销在宿舍中已经可以算是中等小富婆。而从徐安琪的调查中可以看到,2004年时处于幼托期的孩子,每年学杂费的开支平均高达4600元,支出6000元以上的占26%,最高的达2.3万元以上。世易时移,今时今日的父母,在这一项上的预期开支,只有更多。  

一位学前教育专家在和我聊天时建议,隶属于美国农业部的营养政策与宣传中心(Center for Nutrition Policy and Promotion)每年公布的《家庭育儿开支报告》(Expenditures on Children by Families),对于像我这样生活在中国大城市中的白领家庭来说,可能更具有参考意义。“有的项目上中国人可能花得比较多,另外一些项目上美国人可能开销比较大,加加减减,总数应该相差不多,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北京、上海的非户籍中高收入人群。”  

根据公布于2009年7月的这份最新报告,2008年,对于年收入在56870美元到98470美元的美国中等收入家庭,将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养到17岁,各项费用综合统计,平均要花221190美元。  

按照当前汇率,这相当于151万元人民币——尚且不算大学的学费。  

有没有搞错?从头到尾将这份报告看了3遍后,我笃定地对我儿子的父亲说,美国人的确算错了。  

这份报告计算的是养育第二个孩子的花费——由于许多大件耐用婴儿用品如车、床、服装、玩具等可以被重复利用,一般而言,养育第二个孩子的成本要低于第一个孩子。一对夫妇养一个孩子要花掉收入的27%,养两个孩子时上升到40%,养三个孩子就只需47%。以个体计,独生子女的养育成本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高出 25%。  

这项研究也并未将一些家庭可能要面对的医疗费用和私立学校的学费计算在内。平均的意思就是,即使你守着计算器算计每一分开支,你每年账本上的数字也不过在这个范围内浮动。而且,因为研究截至17岁,大学的学费还不包括在内。何况,因为生了个儿子,我已经荣升为“建设银行行长”——在很多人眼里,我似乎很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考虑为他将来买房做准备,虽然我如今依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  

此外,它也没有计算身为父母可能必须面对的收入损失。如果一方选择在几年中放弃工作专心照顾孩子,不只是目前的收入会减少,未来的收入预期因为职业生涯的中断也会受到影响。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一些人会选择一些收入相对较低但时间相对灵活的工作,付出的是隐性的机会成本。  

更现实的问题是,在付出这么多的代价之后,我将得到什么?■  

那些为爱付出的代价  



红黄蓝北京方庄幼儿园的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在顶楼平台上做游戏(关海彤 摄)

欢迎加入婴儿潮  

鲁猫猫,我的儿子,出生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我住的医院离天安门广场很近,整个晚上,我似乎都听见庆祝元旦的礼炮在耳边炸响,墙壁也仿佛被烟花渲染得流光溢彩。他的爸爸说,这一幕只存在于我的想象——天很冷,门窗关得很严,窗帘拉得很紧,外面的声音和光线不可能进得来,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我都在麻醉剂的作用下昏睡。  

但我坚持相信,那些事,真的发生过。  

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中,奥运会之后的北京被描述为一个“被塔吊和婴儿车重新定义的城市”。这是迄今为止,在我看到的所有关于中国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生育高峰的文字中,最诗意的一种说法。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公报数据,鲁猫猫出生的这一年,中国内地一共诞生了1608万个婴儿。在这之前的2007年,数字是1594万。  

这几乎是近10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曲线第一次出现较大幅度回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控制,中国的年出生人数从1992年之后便开始迅速下跌,1997年还保持在2038万人的规模,10年间便减少了400多万。但从2005年起,这一趋势开始出现微妙变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人口稠密、流动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大城市,体现得格外突出。根据新华社2007年3月16日的一篇报道,2004年,北京市各医院中出生的新生儿总数约为10万,此后以每年1万的速度递增。在中国最富裕、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仅在2008年前9个月,就有100万婴儿出生,其中有25万为外来流动人口所生。这一数字比2007年增加了7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生育率近期趋势研究项目负责人陈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建国以来的第四次婴儿潮。“这一次婴儿潮从2005年开始,大约将到2015年以后结束。虽然全国各地区进入婴儿潮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是总体上差别很小。因为人口基数大,所以婴儿数目很可观,大概每年为1600万到1800万。”  

上世纪5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到 70年代初、80年代后期,这是目前人口学界公认的前三次中国婴儿潮。在跨越六七十年代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第二次婴儿潮中,女性的总和生育率——一个妇女一生中会生育的孩子数量——平均保持在6到7之间,一年出生的婴儿高达3000万。从7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中国女性的总和生育率迅速降低,到80年代已经降低至2.5左右。但由于人口惯性的影响,80年代后期,第二次婴儿潮开始时出生的女孩进入生育年龄,由于育龄女性人口基数庞大,导致出生人口也表现出周期性的增长,形成第三次婴儿潮。  

在陈卫看来,如果和前面几次婴儿潮相比,现在正在经历的生育高峰严格地讲,其实称不上真正意义的婴儿潮,不过是第二次、第三次婴儿潮的余波震荡。与此同时,“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也在加深,每年死亡人数在900万到1000万左右。生死相抵消,人口新增量并不多”。正因如此,陈卫认为,从人口数量的角度看,“这次婴儿潮的影响很小”。  

但是,与学界相对冷静的观察与判断相对照,整个社会对这次婴儿潮的关注度与回应度,却前所未有地高。生活在城市中的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那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那可能是办公室里越来越多身着防辐射服走来走去的女同事,也可能是闪入眼帘的汽车后挡风玻璃上颜色图案各异的“Mammy in Car”或“Baby on Board”的招贴,还可能是小区里每到傍晚就蔚为壮观的婴儿车长龙,甚至,可能就是你自己,已经或即将成为某个人的父亲或母亲。  

一次莫须有的婴儿潮,为什么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一个数字: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分析北京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得出的结论,2005年,北京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8.83岁。  

另一个数字:32%。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在目前的13.3亿中国人中,32%是出生于1962年到1980年间的“中国婴儿潮一代”。这个如今28~46岁的人群,是举世瞩目的中国财富制造者和消费者主力。  

当数目如此庞大、拥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大消费实力和消费意愿的中国人开始拥抱自己的另一重身份、开始为人父母时,变化,不可避免。当一个生命呱呱落地,他们要吃,要喝,要穿衣服,要在家庭中拥有一个自己的物理空间,在生命的前几年中,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有人照顾。围绕着一个孩子的诞生,编织着一张巨大的需求之网。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独生子女政策而形成的城市中以4∶2∶1为主导的家庭结构,使得“独二代”们一出生,理论上便拥有他们之前至少两代人积累所得的可支配财富。  

一位投行专业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这种财富漏斗状集中的现象在全世界都属少见。通常而言,在总体经济状况景气时,人们的生育意愿会增加,这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2007年金猪年的生育热——对于新一代中国人,生肖的力量未必比收入增长和房市、股市大涨长红带来的对未来经济状况的乐观预期更重要。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根据北京市人口研究所的一项小规模调查,已婚家庭生育意愿的波动曲线几乎与上证指数保持一致。在“5・30大跌”后,近半数此前表示准备生育子女的家庭做出了“再等等看”的决定。然而,“好年景”做出的生育决定,当孩子出生时,形势却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独二代”的特殊性,却使得第四代婴儿潮中的宝宝们,拥有无比强大的“逆市消费潜能”。小到洋奶粉和纸尿裤的纷纷提价,中到月嫂育儿嫂工资和幼儿园园费的一路走高,大到中国房地产市场比预期中迅猛得多的反弹。现象万端,指向一个源头——孩子的钱最好赚。“1个人吃饭,旁边守着6个人抢着买单。你说饭馆老板能不想方设法向你推荐燕鲍翅,还老老实实地只卖炸酱面吗?”  

投资未来的经济学  

鲁猫猫出生前后,我曾找来许多作家或名人写给小孩子的文字看。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深刻的,居然只有两句。一句来自王朔的《致女儿书》:“孩子使人伤心,本来已经放下的,又要转身看,放得下自己,放不下孩子。”另一句出自我喜欢的一本美国杂志《返璞归真》(Real Simple)的主编克里斯汀・范・奥格特鲁普(Kristin van Ogtrop)之口。她说,当我们近距离观察时,什么孩子是快乐、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活在当下、孩子是未来救星,所有这些,都可以是陈词滥调一派胡言。但是,“每一个我们带到家庭中和社会上的小孩子,都是乐观主义的终极象征,证明未来还值得去投资,值得为之坚持”。  

投资,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期望在未来能产生收益而将收入变换为资产的过程。这样一个冷冰冰带着铜板气息的词语,同生育这件本应该是最古老、最本能、最感性的事情发生联系,初看上去,未免有些煞风景。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医学上避孕和辅助生殖技术半个世纪来的突飞猛进,让一个现代女性在生育问题上拥有的主动权和操控性,并不亚于一名专业操盘手之于他操作的股票。区别只在于,前者决定的是在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怎么养,而后者决定的是买哪只股票、买多少、长线或短线。  

美国经济学家、“价值投资理论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说过,只有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才能算是投资,否则就是投机。按照这一标准,传统社会中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理念,更像是众多不可控风险因素下一种懒人的投机。这种模式在现代社会中迅速显得过时,尤其对于夫妻双方都外出工作的双薪家庭。考虑到养一个孩子在大多数现代家庭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在孩子长大自立之前所需要的时间和关注,说他是下定决心去做父母的两个人一生中最大最重要的一笔投资,应该并不夸张。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维・利本斯坦(Harvey Leibenstein)便开始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用分析来研究家庭的生育决策问题。他认为,家庭生育行为是一种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原则的。所谓经济理性,就是说人们做事情时要考虑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或效用)的关系,只有当产出大于投入时,才会做出投入的决策;产出大于投入的差额越大,投入的规模也就越大。以往,这一理论更多被用来解释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意愿生育率的降低。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提高,总体趋势上,人们想要养育的孩子人数在减少。近期关注度较高的富人超生,其实只是小部分人群的极端现象,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在独生子女政策限制下,不符合“双独政策”——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结为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人群为满足对理想家庭结构期望(在人口学中,每个女性生育2.2个孩子是人口自然更替的理想水平,一对父母加上两个孩子,也被普遍认为是最稳定的中产阶级家庭构成组合)的权宜之计。事实上,近年来在北京、南京和上海的调查显示,对于那些满足双独条件、可以合法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大城市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的理想子女数——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对终身生育子女数目的期望——分别仅为1.04、1.21 和1.1个。根据北京市人口研究所马小红2006年的调查结果,虽然有94%的双独家庭知晓“双独政策”,但只有1/4的家庭明确打算生第二个孩子。独二代,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主流。  

在这一背景下,利本斯基的理论或许更适合从另一个方向解读。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孩子的花费在整个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都在急速攀升,并不独以中国为然。在衡量成本与收益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重质而不重量的重点投资——在生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推迟生育年龄,在收入和职业较为稳定的时候才生育子女,在一个或两个子女的身上实现投入的最大化。正因为如此,养孩子的成本分析,成为主导人们做出“生不生、生几个”决定的重要因素。  

百万宝贝诞生记  

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个孩子的诞生,将如何影响一个家庭的经济生活。  

美国2008年《家庭育儿开支报告》与中国众多关于育儿经济成本分析报告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将住房开支也计算在内。而在此前国内的其他计算中,这部分相对隐性的开支很少被考虑在内。但事实上,添丁进口是促成人们改善住房条件的重要刺激因素,对于中国人,这一观念只有比美国人更强,而且,中国隔代育儿的传统,使得生一个孩子往往意味着一个屋檐下至少要突然增添3个家庭成员:一个孩子,和两个帮忙照顾孩子的老人。一项在线数据调查显示,在中国,平均有50% 的家庭由老人帮忙照顾第三代,而在北京和上海这样消费水平居高不下的城市,这一比例可能高达70%到80%。《中国房地产报》上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这批人是构成住房刚性需求人群的中坚力量。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济危机后迅速回暖,甚至蹿升至比衰退前更高的水平,第四次婴儿潮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有了或准备有小孩子,租房子住的人要买房;买了小房子的人要换成更大的房;住进更大的房,装修、家具、水电、取暖、物业各项开支都要相应增加;在房价一路上涨的背景下,为了满足空间的需求,只能牺牲距离,住得越来越远,由此又催生对私人交通工具的需求。  

这理所当然地构成育儿费用中最大的一笔开支。在美国,对于中等收入家庭,住房开支累积占到育儿总支出的32%,相当于48.32万人民币。这意味着,以17 年为限,每个月在住房上的开销要多花2368.6元人民币——事实上,对于许多咬紧牙关贷款买房的中国家庭,实际从口袋里掏出的钱,只有比这更多。  

在美国家庭育儿开支中列第二位的,是食物。添个孩子不过是添一张吃饭的嘴,这样简单化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母乳喂养和家庭制作食品为主的婴儿喂养方式在工业革命后遭遇到巨大冲击,在过去的100年中,由荷兰人马丁纽斯・范德哈根于1901年开创的婴儿食品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市值数千亿美元的巨大产业。根据美国农业部营养政策与宣传中心的调查数据,美国家庭花在孩子食物和营养上的开支约占12%到18%,而且会随着孩子长大、对营养需求的增加而逐年递增。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食物相对便宜,开支本应较低。但是,对于那些出于食品安全考虑而选择用进口奶粉和辅食喂养小孩的父母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以在中国和美国婴儿配方奶粉市场上销量最大的美赞臣奶粉为例,一罐400克安婴儿A+奶粉在美国超市中的售价与中国零售价相比,最多可以便宜30%。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纸尿布、玩具和其他用品。价格差异的存在,催生了淘宝网上数以千计的美国和日本婴儿用品代购店。小艾,一家主营日本代购奶粉和纸尿裤的淘宝双皇冠卖家,一个月可以卖出500多包花王纸尿裤,加上运费,依然比国内主流的几个品牌的同级别产品便宜10%左右,而质量却要好得多。我儿子的推车和安全座椅,在纽约曼哈顿的Babies R US旗舰店,一套价格是399.99美元,在北京新光天地,单个童车的标价就高达6500元人民币——以此类推,想要消费同等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保守估算,中国家长可能要比美国家长至少多花15%。  

如果说到美中育儿开支上最大的共同点,或许就是教育费用的激增了。不包括大学费用,美国中等家庭在子女17岁前投入到教育上的费用在20670美元到77130美元之间,约占家庭总收入的 13%到21%。这个数字在过去的40年中经历了飞速上升。回到1960年,子女的照料和教育费用,仅占美国家庭育儿开支的2%,而那时美国父母把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养到17岁所需付出的代价,换算成2008年的购买力,相当于183509美元,与如今相差并不太大。这个上升的幅度,与中国家庭过去30年中在子女教育费用上的开支增加,基本保持一致。  

但是,账,细算起来,差别却相当大。  

根据徐安琪的研究,在2004年,对于上海徐汇区的居民,幼儿园托儿所的费用便已占到占子女总支出比重的30%。在其他国家呢?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李辉引用中央电视台一组报道中的数据分析道:在美国,幼儿园1岁以下幼儿每周收费200~250美元(家庭平均收入在7000美元左右),但到了2~4岁时,政府资助的Head Start项目或其他项目会覆盖大部分幼儿园费用,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几乎是免费的。到了5~7岁的学前教育阶段,则全部免费。在法国,幼儿园的一般费用不超过家庭全年收入的14%到16%(个人平均月工资为2000多欧元)。在德国,多语种的幼儿园每月收费500~550欧元(个人平均月工资为3000 欧元),即使是仅有一方父母工作的家庭,也不过相当于家庭收入的16%。  

这意味着,中国的家长在幼儿园费上的开支,按收入比例计算,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倍以上。  

昂贵背后的未来博弈  

“依我看来,现在国内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试一参观今日所谓之幼稚园,耳目所接,哪样不是外国货?他们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心。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了外国货的贩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的贩子,可怜的儿童居然做了外国货的主顾。二是花钱病,国内幼稚园花钱太多,有时超过小学好几倍。这固然难怪,外国货哪有便宜的?既然样样仰赖于外国,自然费钱很多;费钱既多,自然不易推广。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既是多花钱,就得多弄钱,学费于是不得不高,学费高,只有富贵子弟可以享受他的幸福。所以幼稚园只是富贵人家的专用品,平民是没有份的。”  

以为这是哪个愤怒的家长在某个育儿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感想?错了。说出这番话的人是陶行知,时间是1926年10月。  

在陶行知看来,当时中国幼稚园昂贵的原罪,在于中国学前教育从一开始就作为舶来品,作为培养殷实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性的蒙养院而来,而非满足民众内在需求的慈善性福利机构。让陶行知80多年前的讲话在今天听起来格外发人深省的是,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幼儿教育在满足慈善福利需求这一领域做得相当出色,而在课程模式和教育理念上,因为遵循苏联的相对刻板的三学六法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被反思批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王朔在《看上去很美》中描述的情景。  

然而,当改革开放国门再度打开,西方主流的幼教理念和课程模式一拥而入后,钟摆又偏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红遍大江南北的贵族化的蒙台梭利幼儿园,便是这个极端中的极端。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个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在担任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校长期间,蒙台梭利针对智障和低能儿童的问题,将当时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应用到这些儿童的教育中去,并研制了一系列教育工具。1907年,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资助下,蒙台梭利在罗马的贫民区设立了专门面向贫苦但智力正常儿童的“儿童之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教具和教学法,完善为如今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20世纪早期,在伦敦、瑞士和荷兰等地,采用蒙氏教学法的蒙台梭利学校纷纷设立,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罗素,就曾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蒙台梭利学校中去,并对其间对儿童心智、自信、教养和独立能力的启蒙和培养大加称道。  

略带讽刺意味的是,蒙台梭利教学法早在“五四运动”前后便被引进中国。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就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商务印书馆还仿制发行了蒙台梭利教具。1916年,美国的巴士弟夫人更是携带全套蒙台梭利教具来到中国,亲自表演介绍了蒙氏教学法的操作过程。不过,因为和当时盛行的杜威的进步教育理论在一些主张上意见相左,而且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不合,早期的蒙台梭利幼儿园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反响。5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更是被扣上“唯心的、机械的、体现资产阶级儿童观和自由主义、将训练弱智儿童的方法直接应用到正常儿童身上的不实用的教学法”的帽子,打入冷宫,遭人遗忘。直到80年代后期,北京师范大学开始重新推介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理念,1994年,与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和北海幼儿园建立蒙氏教育实验基地,蒙台梭利教育才再度复苏。  

不过,这一次复苏后,蒙氏教育在中国的火,却令当初主导引进的人都 “始料不及”。到2004年,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千家公立和民办幼儿园均开设了蒙台梭利实验班,人们不但不再怀疑训练弱智儿童的方法适用于正常儿童,反而寄希望于借助蒙氏昂贵的教具和教学法,让自己的孩子“跑赢在起跑线上”。  

在李辉看来,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国热,从生态系统理论的层面考察,是因为它契合了多方面的需求。“在宏观上,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愿意花钱,不惜一切代价。在消费者层面,蒙氏教育强调秩序和工作,而这种价值观经历了‘文革’后被摧毁得很厉害,作为家长渴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建立起这一理念。从幼儿园层面,蒙氏的教具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到,气势上先就吸引眼球,而且又有一整套已经形成体系的操作规范。”正因如此,在众多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中国的外国教育模式中,蒙台梭利教育可以独领风骚,反倒胜过了在幼教学术界受到大力推崇的瑞吉欧教育模式。而蒙氏幼儿园的贵,因为有专利教具的掩护,来得格外理所当然,“事实上,在美国,蒙氏幼儿园也很贵,属于高端幼儿园。这么多孩子上蒙氏幼儿园,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如果把中国幼儿教育的贵都归因于蒙台梭利幼儿园的燎原效应,在北京小橡树幼教中心创办人王甘眼里,也是不公平的。“过去我们有企事业幼儿园、街道幼儿园等,社会各个层面都以不同的方式对家庭补助,这可能产生一些缺陷,比如有的单位把一些老弱病残亲戚之类安置到幼儿园,使得幼儿园专业素质不高,不思进取。但是现在大家都甩开包袱了,把这些幼儿园关了,国家又没有把这个包袱接过来,结果都需要年轻父母自己去掏腰包,压力一下子变得特别特别大。”  

对于这个问题,李辉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他率领的研究小组在香港倡导实行了学券制度,从2006年起,香港政府每年增加20亿元幼教经费,以学�形式为每个幼儿每年提供1.3万港币的学费资助(其中3000港币作为对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费用)。在这一制度施行前,香港幼儿园月收费的中位数在1300港币到 1500港币左右,发放的学券基本上可以负担起中下层所有家长的开支。李辉认为,以内地人口基数之大,或许无法一下子企及香港的投入规模,但如果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在商业化过程中起到一点推动作用,现在围绕学前教育而生的种种激烈矛盾,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但是,福利性的国家补贴或许可以解决公平问题,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却是,即使在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的发达国家,总体趋势上,中产阶级的父母也倾向于将更多的钱投入到子女的学前教育上。上周《纽约时报》上刊登一幅照片,曼哈顿的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幼儿园门前,家长们焦急地排着长队,争夺有限的空缺,而与此同时,同一社区的公立日托中心却门可罗雀。在中国,即使在北京,一些优质幼儿园被踏破门槛的背后,也有许多幼儿园因为招不上生而关门大吉。  

在我儿子出生前,我对自己说,一定竭尽所能,不要妄图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我希望他健康,快乐,平安,已经足够。然而,如果说健康和平安都可以求到固定的解,快乐的答案,却实在太过多元。怎样才能快乐?我压根儿不相信什么起跑线的说法,正如王甘所说:“人生的目的不是在赛跑,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做到最好的自己,找到最恰当的位置。”但是,我喜欢的作家龙应台也对他的儿子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走进人生的丛林后,自由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荆棘。”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声?  

在我们认清这个世界又平又热又拥挤这一事实的同时,我们开始意识到,对于优质资源的竞争可能要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即使他只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  

从事幼儿教育产品开发的美中智通产品发展总监陈翔伟表示,幼儿教育产品体系的演变,根源于成人社会对“成功”的想象的变化。在强调确定性、唯一性、规范性的现代主义体系中,“学好数理化”可以是成功,“考上名校”可以是成功,“出国留学”可以是成功。但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所有这些都被颠覆了。现实多元,观点多元,答案多元,解决方案也多元。在层层竞争压力向下释放的背景下,也许,一切可以用金钱买到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廉价的。  

于是,我也许会继续打开我的钱包,将我所有的钞票和爱,奉献给我亲爱的宝贝。■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健康的玩具箱”——专访Leapfrog学习研发组总监吉姆・格雷  




每天下午,红黄蓝方庄幼儿园都有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关海彤 摄)

跳跳蛙,成立于1999年,是美国最大的儿童教具研发公司之一,他们研发的教具多次在美国国际玩具展上获得最佳教育玩具奖。  

吉姆・格雷(Jim Gray)在跳跳蛙领导学习研发组,监督每个产品的“学习”过程的设计,确保最大化儿童的参与度、趣味和学习。吉姆・格雷是美国哈佛教育研究院的博士,在斯坦福大学的“学习、设计与技术”项目担任顾问,并在罗切斯特技术学院担任互动媒体设计的讲师。  

记者◎陈赛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看来,到底什么样的玩具,才配贴上“教育玩具”的标签?  

吉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任何一种东西,哪怕是一根棍子,或者一个盒子,都能让小孩子学到很多东西。我们所做的,只是挑选一种基本的玩耍模式,再加上一层技术元素,让它变成一种新的玩法。我们经常会求助于一些经典的玩法,早在玩具公司出现前,孩子们就一直喜欢玩的东西,比如积木、过家家、扮大人。  

目前玩具界的一个趋势是高科技化,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玩大人的东西,比如iPhone、PDA、相机,全是电子产品;另一方面,父母希望孩子玩与自己年龄相衬的玩具,最好还有教育价值,这就给跳跳蛙留出了很多设计空间。比如我们有一款玩具叫Text&Learn,就是为3岁以上的孩子设计的幼儿版PDA,既能认字母,还能通过玩“预约”和“发短信”,学一些简单词语。还有我们正在设计的一个新玩具,叫Chat &Count电话,是给18个月以上的孩子玩的,可以学数字、计算和打电话。儿童茶具、玩具车,其实都是一样的思路。  

三联生活周刊:一些科学家认为,儿童自由地玩耍,比任何有结构的、有监督的玩具或者玩耍方式更好,您认为呢?  

吉姆:我们相信,一个孩子应该获得各种各样玩的体验,有些是技术驱动的,有些是更传统的,比如七巧板,或者角色扮演玩具,比如洋娃娃。我一直认为,儿童应该有一个“健康的玩具箱”,装满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工具,能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觉参与,一边玩一边学。  

事实上,一个一直被忽略的问题是,儿童到底是如何参与那些编排好的、或者自定义的电子内容?比如一个毛绒玩具发出的声音,或者一个角色扮演的道具,是如何刺激儿童的想象游戏的?这种玩耍方式又如何影响了儿童的创造力、执行能力、认知成长?  

三联生活周刊:当你们设计一款玩具时,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吉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希望一个孩子通过我们的玩具学到什么,某种概念或者技巧?在跳跳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爱,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二,有哪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创造这种体验?第三,怎么抓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和玩的自然欲望?  

三联生活周刊:就益智玩具而言,父母最为困惑的是,他们不知道是不是真有益智功能。很多自称能提高儿童IQ的玩具,并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能支持自己的论调。你们的玩具真的能提高儿童的智力吗?  

吉姆:一个孩子的生活很复杂,他们一天有许多活动,所以很难测量某个单一的玩具对他们的智力所产生的影响。但我们每设计一个玩具,都会有内部调查,评估它的内容质量和孩子的参与程度,并根据这些指标来决定是否推出这个玩具。另外,我们经常会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做一些实验,比如一组孩子使用Leapster,另一组孩子不用,一段时间后比较各自的学习效果。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毕竟是一小部分的证据。  

最重要的是“学习路径”(Learning Path)。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会跟踪和记录一个孩子使用某个玩具时的基础数据,比如读书的频率和时间、游戏的进阶情况、最喜欢的游戏和活动是什么等等,这些数据本来是仅限于内部研究使用的,但从去年开始,我们推出了许多联网的玩具,比如Tag Reader、Leapster2、Didj、Crammer,数据的共享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所谓“学习路径”就是一个网络资源库,一个孩子只要拥有一个跳跳蛙的联网玩具,他每次玩这个玩具时的数据都会上传到网络,这样,家长就能跟随孩子的学习轨迹,清晰地看到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下一步应该学些什么。而且,家长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  

三联生活周刊:今天,技术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包括他们玩和学习的过程。数字技术是否改变了你们设计教育玩具的方法?您对这种技术在玩具中的泛滥有任何的怀疑吗?  

吉姆:作为一家儿童教具设计公司,Leapfrog有三个基本支柱:玩,学习,技术。我们希望利用一切可行的技术创造多感觉并用的学习体验。  

很多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小孩应该接触数字技术吗?YouTube上有一个视频,一个1岁的孩子用iPhone看家庭照片,并与他的父母以某种方式交流,在我们看来,这绝对是在促进他的早期语言和读写能力。我认为,“两岁以下的儿童不要接触屏幕”在这个时代未免过于僵化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有一款产品叫Clickstart,是帮助3岁的孩子学习电脑,他们真的需要这么早就学这些吗?  

吉姆:模仿大人是一个孩子最原始的学习方式之一。在一个不断充斥着信息和交流技术的世界里,孩子们希望接触这些工具的愿望是很自然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适度,不至于让他们沉溺其中。当然还有安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多花一点时间和你的孩子一起玩这些东西,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反应,问问他们自己的感觉,然后再选择什么样的玩具最适合他,比如他们喜欢玩蜡笔,你可以很自然地衍生到数字画板。  

有人管这一代人叫第一代“数字土著”,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他们世界的一部分,幼儿园、学前班,到处可以接触到计算机和电子设备。我们和很多父母聊过,他们大都希望孩子早点学会用计算机。他们希望孩子在学校成功,在未来的人生中成功,任何能帮到这一点的,他们都愿意尝试,教育玩具只是这个公式中的一个元素而已。但孩子就是孩子,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这些电子玩具永远无法取代公园散步、餐桌前的谈话、积木、过家家。■  



新商业模式的拥趸:“80后”父母群  

只多一点点:两个幼教机构,一个崭新阶层
  

在美国的时候,凯鹏华盈中国基金的董事周炜从数字上早就分析出中国婴幼儿教育是个数百亿资金的市场,大有可为。“在美国习惯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散漫态度,许多美国家长只要孩子健康长大就可以了,只有华人家长群,对孩子教育的态度要积极很多。很多华人家长买房子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挑选学区,父母亲对孩子教育愿意付出很多。”  

可是,回国后眼前的现实还是让他大吃一惊。“幼教机构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流行了很多年可还是很管用,只要幼教机构把这句话说出来,很少有家长不点头赞叹的。”而这句话背后,往往就是一年数万元的婴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点不比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低”。

从婴儿抓起的教育  

周炜的爱人从胎教阶段就开始寻求相关机构的帮助,而他本来是不相信这套的,可是孩子几个月之后,感觉“他比同样大的孩子要成熟一些,现在我也很相信这些教育理论了”。一方面他很理性地觉得对幼教机构的教育成果应该有所怀疑,另一方面又觉得,“哪个家长看自己的孩子都不理性,只要他比别人多学会一点东西,家长就开始欢欣鼓舞”。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民营的新型幼教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成长,身为风险投资者,周炜对这块市场处于不断考察中。  

很多时候是失望。“中国过去最好的幼教机构都是国家资源,像北京的‘蓝天’、‘六一’,上海的宋庆龄幼儿园,这种机构和一般家庭无缘。现在新成长起来的幼教机构都是缝隙中出来的,不仅分散,而且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就算是那些新型的、有了一定知名度的连锁幼教机构,也因为这两年扩张的需要,开始只要交两万元加盟费用就可以挂上牌子,质量也不稳定,我是不会把孩子送到那种机构的。”周炜说。  

他唯一看中的幼教连锁机构在四川。“创办人是国外回来的有教育学背景的博士,观念很先进,五六年前,他创办的连锁幼儿园就已经用视频的方式让家长观看孩子活动,而且他亲自挑选老师,他招收的老师都能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相处,爱孩子,这种教师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这也是我看重他们的一点。尽管这家幼儿园年收费七八万元,可还是让当地家长们趋之若鹜,你想想,那还是在四川,可见中国好的幼教机构的缺乏。”  

可是这家幼教机构不想大规模在省外扩张,所以周炜还得寻求进入的方式。  

中国的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生人和“80后”长大的这个群体,现在是幼教机构主要的买单者,“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有品牌意识的一代人,在他们的巨大需求的推动下,幼教机构才疯狂成长起来”。周炜说。  

在很多年里,中国0~3岁的婴儿教育机构是空白,商品稀缺使中国最早出现早教机构的时候,“永远是爆满状态”。红黄蓝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史燕来说到自己1998年在中国科技馆创立“翻斗乐”的时候,脸上满是笑意,“我们当时的口号叫母子互动,都没考虑到爸爸参加进来”。  

严格地说,这还不算以教育为主的早教机构,只是一个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放肆玩耍的场地。北京大学毕业的史燕来在经营翻斗乐的过程中发现,当时北师大以及国外的研究机构已经有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和婴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可是都还没有变成实践。“我们勉强算是一个儿童体能训练的机构,加上我那时候刚有孩子,所以在这上面不免花心思,决定想办个能对孩子进行早教的亲子园。”  

“3岁以前的教育很重要,带孩子来玩的很多家长也是学教育的博士、硕士,她们都知道孩子应该教育,可是怎么办一个完备的亲子园,谁也没经验。不过我觉得,亲子园最重要的就是爱心,第一批从300多人里只招收了4个,我请北师大的老师来给她们和我一起上课。”  

亲子园的课程基本上是琢磨着前进,“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玩沙子,觉得脏,我就买来彩色沙子”。从最简单的沙课程起步,一直到现在,所有的课程都在不断调整中。“一方面是我们接受的新经验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不同时代的孩子的成长特点也不同,,我们的课程已经调整到了第十五版,现在我们有一整套立体教育方案,还在不断变化。”  

十几年过去,红黄蓝已经在全国有了几百家亲子园,而别的品牌也在崛起中,台湾来的华威国际的总经理罗文倩发现,内地的亲子园市场实在太大——“从无到有生出来,一下子就上万家,从最豪华的办在CBD的,到最简单的在小区里刷刷墙壁颜色就开张的,谁都没做到这个市场的最大。”她所参与投资的“东方爱婴”已经有了300多家连锁。  

这样的早教品牌吸引的是城市里拥有中高收入的父母。据东方爱婴提供的数据,全国5万名会员中家庭月收达到5000~1万元的占44%,超过1万元的占23.5%。这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是早教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对品牌也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他们是对品牌最挑剔的一群人,现在中国亲子园的知名品牌也有几家了,像美国模式的‘金宝贝’、中国本土化色彩很浓的‘红黄蓝’,注重孩子智力潜能开发的‘东方爱婴’,家长们选择余地很大。”罗文倩说。  

罗文倩发现:“金宝贝吸引的是那批很西化的父母,他们绝大部分认为孩子只要玩就可以了,所以那里注重体能训练。东方爱婴则比较注重智力开发,中国人最喜欢这套,台湾80年代时早教机构的发展和现在的内地比较像,那些机构整天要孩子背诵,中国孩子背几百首唐诗不稀奇,而同龄美国的孩子能唱一首歌,都会被父母当做是人生值得纪念的大事,录下来寄给多个亲友。”  

东方爱婴最核心的产品——为孩子提供的课程号称最注重智力和潜能的开发。我们参加了一节为16~24个月的孩子开设的音乐课,授课老师嗓音确实很好,甜美、洪亮且具有亲和力,而且保持了整节课的热情与微笑,是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人力成本是鉴别早教机构优劣的另一视角,像东方爱婴、红黄蓝这种机构都是一个老师只照顾几名孩子的,虽然是一名老师在上课,可是旁边招呼的老师还有数名,这样家长们也感觉钱花得值。  

因为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短短45分钟的课里安排了让人应接不暇的内容,各种音乐游戏、各种需要孩子们跟唱的旋律走马灯似的过个不停。  

一名家长对本刊记者说:“我家孩子来上课后,家里再有客人来时她不躲起来了,其他的,真说不上有什么变化。”可是就是“不再认生”这点上,就足以让有经济条件而又热切希望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坚持带孩子来上课了。  

只多一点点:新型幼教机构提供的商品  

小惠老师在红黄蓝幼儿园的国际班已经工作了6年,她是个眼睛很大的女孩子,确实让小孩子看上去就很喜欢,这也是新型幼教机构选择教师的最重要的一点。史燕来说:“不能要那种高高在上的老师,传统的幼教机构比较注重师道尊严,我们看中的是老师对待孩子的平等性,老师做错了,就得诚心实意地向孩子道歉。”  

小惠说给孩子道歉在这里是很平常的事情:“在我们这儿,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比如有时候我错怪了孩子,我就会很真诚地对他说,对不起,今天因为那什么,老师错怪了你,你能原谅老师吗?”  

红黄蓝幼儿园总园长蔺玉华有30多年的幼教经验,在公立和民办幼儿园都待过,她说:“这里招老师的时候第一看重的是亲和力,以及她是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爱这个工作。面试的时候每个人介绍自己时都说我非常爱孩子所以我才来,我就直观地问他们,如果小朋友今天就是拉在裤子里了,你看到后怎么做?能仔细说明自己怎么洗裤子的老师我才要。”  

老师下蹲的说话方式,使这里的孩子更活泼一些,小惠说,许多刚从公立幼儿园转过来的孩子,来的时候都特别老实,特别乖,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和这里其他孩子有特别明显的对比。“我不能说别的幼儿园不好,但有些幼儿园对孩子确实有束缚,挺严格的。加上我们这里的老师明显年轻,都好动,所以我们这里的孩子明显比别的幼儿园的孩子活泼。”  

所谓的国际班,就是聘请国际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班级,本来红黄蓝在收费上不属于最高档的那类,根据所在区域不同,一个月从1000多元到3000多元不等,可是国际班都是一个月5000多元,半日全程由外教授课,与北京收费最高的专收外国孩子的国际幼儿园不相上下,我们走进去,一个来自菲律宾的老师正在又唱又跳,旁边还有两个中国老师也围绕着孩子唱英文歌,除此之外,几名保育员还在旁边招呼着,一个只有十几个孩子的班级,老师有4个,还不算保育员。  

另一个国际班正在教武术,史燕来说她门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教育。“我们的课程里面有很多中国的传统东西,教孩子武术、抖空竹,我们本来就是个开放平台,美国的、中国的幼教模式都是适合中国儿童的就用。”一个年轻的男老师正在教孩子各种拳法,全是最简单的招数,可是他不时地欢欣大叫“太标准了,老师喜欢你!” 还做出不敌孩子的拳法的样子,红黄蓝的幼儿园系统在2003年创办的时候,就招收了数目不少的男老师,这些老师都能和孩子一起躺在地上打滚。  

除了教师态度友善和课程精致外,民营幼儿园能提供的特殊服务也比较多。小惠还记得,有个胖胖的女孩子,“说话有一定缺陷,一定要跺下脚才能蹦出一个字,刚来总被小朋友笑,可是她特别能做算数题,都能算到100以上了,我就总是在别的小朋友前面表扬她的天才,结果后来她说话也好多了”。  

有许多公立幼儿园不收的孩子这里也收,“有个小孩子3岁还不会走路,到我们这里我们也为难,不想收。可是家长说,你们不收我孩子就完了,这样一来,沟通后,园所最后决定接受。3个老师每天跟着他,半年之后终于学会了走路”。  

相比起亲子园,办幼儿园的难度要大很多,因为孩子不再是一周来一次或数次,而是整天在这里,家长还不能跟着,要负责孩子的安全和食品,这样风险系数高很多,而且投资一个中高档的幼儿园至少需要500万元左右。2003年,史燕来下定决心办第一个幼儿园。  

亲子园创立的时候,竞争者不多,可是红黄蓝办幼儿园就得面对强大的公立幼儿园这样的对手,好在公办幼儿园特别是名牌公办幼儿园资源的供应不足,著名的公办幼儿园赞助费近年来节节攀升,几万块钱对于越来越多的家庭而言已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有钱也进不去。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把目光投向了有名气的民办幼儿园。有些家长说,其实我们算过账,公办的名牌加上赞助费的话,其实收的钱也不比民办的幼儿园低,“我们要比拼的,就得是别的东西,比如课程,比如我们坚持的一些原则”。  

红黄蓝和传统幼儿园还有一大不同就是他们对户外活动、对孩子身体发展的重视。现在幼儿安全问题被家长们极度看重,大多数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会尽量减少孩子集体外出的活动,尤其是红黄蓝的孩子们的家长。小惠说,“天冷了不让出户外,天热也不让,刮风下雨更不让,可是孩子们不去户外是会有问题的”。  

蔺玉华说现在来幼儿园的孩子,基本坐车,加上回家有的还是坐电梯,肌肉明显无力,不锻炼不行,可是锻炼又会带来安全问题。“现在各个幼儿园最难做的是安全问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弱,动作协调性差,出去活动一跑摔一跟头就骨折,出现这样的问题,公立园可能还好,私立园家长是不依不饶的。公立园相对收费低,家长觉得收费低、孩子多,磕了碰了,算了,谁让我交钱少呢。私立园收费高,家长对你的服务要求更严格。”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组织过孩子外出野炊、到郊区放养小鸭子,每年春天,还去大兴的一块地去种红薯,秋天再去收割,蔺玉华说:“我们这里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是一定要保证的。”  

幼儿园的伙食是请了专门的营养专家和自己的保健医生一起配制的,蔺玉华说:“现在的家长恨不得孩子一天三顿都在这里吃,他们没时间给孩子做饭,结果孩子们养成了幼儿园的口味,有些孩子上了小学还回来吃饭。”  

也许在一般的幼教专家看来,红黄蓝所能提供的服务,只不过比一般传统幼儿园多一点点,可就是这一点点多出来的东西,使红黄蓝这样的新型幼儿园机构在许多家长看来已经是天堂。“现在我们的几家连锁园所也都是报名量爆满了。”蔺玉华说。  

缝隙中的机会:新型幼教机构的求生技能  

为红黄蓝进行募资的华兴资本的副总裁李悦看来,红黄蓝的连锁幼儿园在装修上面只是中档水平,“但是特别温馨,装修材料全部是环保、安全的,看得出来花了心思”。也就是因为这点温馨,使她对红黄蓝动了心思。  

在为红黄蓝进行资本管理并寻找投资前,李悦和她的团队考察了全国众多的幼儿园。“我们考察的都是连锁的亲子园和幼儿园,因为小作坊式的幼儿园不值得投资,其中有一些国际学校肯定要比红黄蓝高档,走进去的感觉和进五星级酒店类似,那里只招收外籍的孩子,20多个老师围绕着10个学生转,收费一年几十万元人民币,可是这种的不适合做连锁,不适合我们投资。”  

“我去红黄蓝考察的时候,看到他们的儿童影院,窗帘用黑布,凳子全是圆角,走廊上放置着孩子们用废品改造的小手工,不像我们考察过的一些公立幼儿园那么冰冷,加上他们的创始人都很实在,不像我们常接触的IT人那么能忽悠,于是就给他们募集了800万美元的投资。”  

在李悦看的那么多幼儿园里,红黄蓝还有一点也很让她喜欢:“他们的经营者很专业,有各种专门的团队,比如说有专门和房地产商保持密切联系的团队,专门考察新楼盘,看是否适合开设新的幼儿园。还有十几个学教育的硕士生组成的教材、课程团队,他们负责拿出一套红黄蓝自己的东西来。”  

每个幼教机构都会说自己的课程设置最合理,教育方法最科学,可是大概心里都知道,不会有任何一套完善的课程,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像红黄蓝这样的民营教育机构要和名牌公立教育机构竞争,更得在这方面下工夫。  

红黄蓝科研中心的工作人员说自己就像“搜索引擎”,找到相关材料,然后把各种理论转化为实践,“拿来后和中国的系统去匹配、融合——目前国外学前教育观念非常开放,会同时存在很多互相冲突的观念,要靠我们去选择能适应中国孩子的、家长能接受的”。  

最简单的例子,“美国和日本重视户外活动,可是现在中国的家长比较害怕孩子受伤,我们就得去做家访,然后编排一些适合中国孩子的活动,像跳房子、抖空竹。引进成熟的美国课程也不一定适应中国孩子,他们的课程中有很多宗教因素,我们要淡化这种东西,可是里面的视野又很开阔,比如对世界各地文化的重视,对种族的平等感,这些都不是国内教材所具备的”。  

史燕来开玩笑,她要求老师也要与时俱进,“像什么是纳米技术、朝核问题都得懂,否则孩子问起来怎么办?”  

高寿岩说,她们尽量做到自己的课程能和中国的教学大纲对应,可是,“还是有很多家长提出更多的,现在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名牌小学,我们也有学前班教育,可是教的东西不一定是家长想要的”。  

高寿岸还提到她们设计的学前班课程,“包括教孩子怎么整理书包,书应该放在哪里,怎么去适应一个新社会环境,可是家长们不干,让我们赶紧突击教孩子功课,那就和我们系统课程冲突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家访,“我们的老师上门去和家长谈,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教孩子,大多数家长还是能理解的”。  

红黄蓝的孩子上重点小学的升学率一直很高,这是能让家长们信服的理由,在某种程度上,要是你不能融入国家教育体系,你的幼儿园的生存就存在问题了,史燕来说:“如果做亲子园,你只需要在工商部门注册,因为毕竟多数的亲子教育还是商业化运作,虽然我们取得了教育资质,我们的运营体系还是考虑商业化因素。”  

“但要是想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把幼儿教育做到位,一定要融入到正规化教育体系里来。”而将产业扩展至教委直接领导下的幼儿园领域,是红黄蓝教育真正在中国扎根的前提,教委的指导是国家行为,“做幼儿园我们定位就是国家标准”。  

为了融入国家教育体系,红黄蓝选择了很多民办幼儿园都不愿走的道路:申报级类。第一家红黄蓝终于历经艰难后通过了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的考评——史燕来说,很多民办园不主张申报级类,因为评审要求非常高,而且很繁琐,总是要来定期检查。  

不上级类的话教委管理得相对松散,一旦上了,每年都有评定,今年评定过不了关第二年就摘牌了,甚至很多公立幼儿园也上不了那个级别,很多民办园因为追求利润,“最简单的比如装修材料就达不到标准,根本禁不起这样的审查”。  

东方爱婴的创办人贾军曾是著名的国际数据集团(IDG)的高级白领,1998年放弃了年薪30万元的工作开始创业。贾军以她一贯的对数据的敏感性认识到早教市场的机会,她说:“我在刚刚做的时候,读到一篇报道,一个家庭用于一个孩子的月支出最少是800元,其中教育支出是200元以上。当时北京有28万名0 岁到3岁的家庭,如果乘以200元,再乘以12个月,你算算这是多少钱。”  

光有数据支持没有用,贾军也一直强调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东方爱婴的“大研发”概念包含几个层级:一是国际科研成果,在美国的合作伙伴保证东方爱婴能得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二是和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合作,保证国外理论和中国孩子能结合起来;三是自身研发中心,了解顾客需求。  

对比红黄蓝与东方爱婴这两个婴幼儿教育的样本在打造各自核心产品——课程或教育模式时,可以发现基本它们都以国际成果、国内机构、自身研发中心为3个点,且都含有学习国外教育理论、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对这些理论做适应中国孩子的调整,并将理论运用到课程实践中去等几个关键环节。  

蔺玉华当幼儿园园长已经很多年,从国营体制转到民营体制,见证了中国幼教改革之路。她说:“最早学习苏联模式,后来推翻了,有若干年没有大纲,完全根据小学课程来设置幼儿园课程;再后来出来了一个特详细的大纲,上世纪80年代的,规定幼儿教育要学10以内的加减法,不能多学,有的孩子想学20以上的加法,负责检查的人会来告诉你,违反大纲了啊,终于到2001年出台了一个比较概念化的大纲,各个幼儿园的主动性才发挥出来。”  

“现在红黄蓝里面的孩子是活泼多了,也不像我从前待的军队幼儿园,孩子们总是比谁的爸爸官大,可是家长问题比从前多多了,现在不少家长都是‘80后’,送孩子来上学,孩子没哭,他们眼圈先红了,站在幼儿园外的视频前面哭起来。比孩子焦虑多了。”尽管很多家长都开着宝马来送孩子上学,可是在蔺玉华眼中,他们也是没长大的孩子。  

新商业模式的拥趸:“80后”父母群  

焦虑只是这些家长们的表层特质,因为要投资到幼儿教育机构,所以罗文倩他们公司做过专门的分析报告,来研究这批“80后”的父母亲的特征,他们是中国上一个婴儿潮的产物。“一代婴儿潮,影响的是若干个时代,像美国50年代的婴儿潮,到现在还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因为在台湾地区长大,所以罗文倩总拿台湾来做分析对照,内地的“80后”和台湾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很相似,“成长阶段物质不一定很匮乏,但是也还比较简单,正好碰上了经济起飞阶段,所以他们身上的特征和他们父母亲完全不同”。  

经济起飞阶段的家长都很重视教育,“因为家族背景会渐渐淡化,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要是努力,照样可以去500强的大公司打工,大家对教育成功有了种种隐性的假设,所以家长们的想法一致化了,都希望孩子有好的教育经历”。  

这批“80后”的孩子在成长中,因为成长环境的富足,“他们成了内地最早的品牌认知者,对品牌有要求,对质量也挑剔,成长背景使他们的商业化认知程度很高,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也是最苛刻的品牌消费者”。  

这种消费习惯反映到早教领域,就是他们开始寻求好的早教机构。“与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不一样了,他们小时候可能只要有学上就好了,可是现在,因为是一胎政策,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从生下来就受到更好的对待,往往愿意倾尽所有,加上他们当中很多人是从小城市或者农村来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父母不在身边,就更加茫然而冲动地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了。这时候,亲子园这样的机构就有了发展空间,应对的是刚性需要嘛。”  

虽然在内地发展已经10年,可是亲子园行业中没有出现领导性品牌,“主要是中国太大了,很多经验在大城市有用可是不能复制到小城市,现在中国的幼教还在从无到有阶段,所以家长们、创办人们都在学习过程中”。  

台湾的早教机构有一个时期非常发达,所有的父母都要把孩子送到各种学艺班学习,“好像不学就不能长大似的”。可在经过了80年代的高潮后,台湾的早教机构现在已经到了大批衰退的地步,“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少,机构找不到生源,现在成批倒闭,可是在内地却没有这种担心,因为空间大,婴儿潮也没有消退的迹象,我们可以做好一线城市,有了精细化的管理经验再把它推广到中等城市”。  

不过,也许不用等到那么久以后,罗文倩他们在东方爱婴之外,还投资了一个叫天才宝贝的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课程全部从美国搬来,号称是要培养孩子里的 EMBA。“收费也特别高,单价课程就有几万元,是所有幼儿教育机构里最昂贵的,开始我们还担心,想是不是只在北京、上海开设算了,结果在大连、青岛等地实验了一下,没想到都挤得报不上名,每个中国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强,很少有例外。”■  



你的孩子“超常”吗
  

如果家长把一个孩子当超常儿童来养,犯错误的概率是97%;把一个孩子当普通孩子来养,犯错误的概率只有3%。  



“超常”还是普通?
  

只要有了孩子,父母往往就会陷入一个又一个误区,让没有孩子的人觉得可笑。比如那些等候在北京市宣武区陶然幼儿园门口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中,有一位妈妈说: “超常儿童?谁家宝宝不超常啊,这么小怎么能看出来谁超常谁不超常?”还有位奶奶说:“凭什么就他家孩子超常我家就平庸啊,我家孩子算数可好呢,被子也叠得可整齐了。”另有一位较为“理智”的父亲说:“不超常就教呗,多教教就聪明了。再说,不超常的潜台词是不是说父母也比较笨啊?”  

陶然幼儿园是国内第一个开办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幼儿园,它和中科院心理所合作,每年通过选拔招收一批超常儿童,进行特殊培养。虽然家长们嘴上说人人的孩子都一样聪明,但实际上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测出来是超常儿童,他们还是会沾沾自喜,“还真觉得比其他孩子聪明”。总之,父母们多半只乐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更“聪明”这些说法,至于“普通”、“平庸”之类的字眼,他们特别不乐意听到。“小孩子嘛,就有希望,哪个父母希望孩子们没定性的时候就普通啊,说不定日后哪方面一鸣惊人呢。”上面那位妈妈说。  

对此,中科院心理所从事超常儿童研究的施建农研究员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不管家长愿不愿意承认,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超常儿童的比例只有1%~3%。虽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绝大部分家长都不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之前有人对家长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前15%吗?”结果85%的家长都回答 “希望”。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矛盾,15%和85%的数字偏差会导致至少70%的家长非常失望。“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正确认识超常儿童在儿童中的比例非常重要。”施建农告诉本刊记者。  

“超常儿童”听起来是一个不那么顺溜的叫法。“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说,关于超常儿童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什么是超常儿童,二是超常儿童为何超常。”  

我国古代将那些才智出众、少年得志的儿童称为“神童”。古希腊的柏拉图把那些聪明异常的儿童叫做“金人”(Men of Gold),意为“稀少、珍贵”。“天才”(Gifted)一词则始于1644年,不过直到高尔顿(F. Galton)的《遗传的天才》一书出版以后才得以广泛流传。在心理测验兴起之后,特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提出智商这一概念之后,人们又提出以智商(IQ)作为定义“天才”儿童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有中国香港和台湾称的“资优”,日本所称的“英才”等名称。  

不过“超常儿童”这个名词可以说只有中国内地才有。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心理学家刚开始对那些出类拔萃的儿童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为了给这些非凡的儿童一个合适的定义,内地心理学家于1978年提出了“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这一术语。“当时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这些儿童的非凡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使用‘超常’而非‘天才’可以和‘天命论’或者‘宿命论’划清界限。另一方面,超常儿童只是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同于儿童群体的独立群体。”施建农说。实际上,“超常”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那些在整个儿童群体中处于非常落后的一小部分儿童是“低常”,以往常常被称为白痴、弱智或智障等;而那些处于非常优秀突出的一小部分就是“超常”,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绝大部分儿童是“常态”。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也可以理所当然地被包括在“超常”的范畴了,因此 “超常”一词同时包括了中英文常用的天才(gifted)和专才(talented)儿童。  

“超常儿童在心理任何一个方面的能力分布或表现形式的分布都符合这种正态分布,处于正态分布的高端一头,比如高于平均数2个标准差以上的部分就属于超常。”以智商为例,平均智商是100,标准差是15,大于平均值2个标准差,即大于130即认为是超常。“除了智商,体育、音乐、舞蹈、艺术、领导才能都会表现出这样的分布,有些孩子八面玲珑,有当领袖的潜质,而有些孩子注定就要被领导。”  

打破家长的幻想  

施建农最初在师范学校学习化学,打算毕业之后做化学老师。1978年,国家成立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当时有一些关于科大少年班神童的报道,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就像很多普通人一样,我想了解超常儿童为什么会超常。”因为做老师也必须对孩子有些了解,要学儿童心理学,他就看了一些书籍,不知不觉就“多看了一点”,后来就到中科院心理所做研究生,报考的专业是超常儿童发展与教育。  

“当时人们有一个朴素的观念,认为早期教育可以造就超常儿童,我也觉得如果方法合适可能是可行的。但是后来发现,实际情况和想象的差距很大。在过去的20多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虽然教育是有作用的,但是和生物基础相比,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我们不能人为地造就超常儿童,不能把一个天赋平常的儿童通过教育变成超常儿童,但是绝对可以通过‘努力’把一个超常儿童变得很平庸。”  

生物基础和教育的作用不完全一样,生物基础注重了本身潜力的可能性,教育是这种可能性实现的外在条件。把内因外因搞清楚,对学校和家长都很重要。“心理活动主要是大脑功能的表现,而大脑有它的生物学结构,我们推测它也像体型一样会受遗传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智商的遗传度还是很高的,如果两个人智商都很高,生出来的聪明孩子的概率会大一些,但是很多东西并非一一对应,只能说可能性会大一些。”施建农说。  

他们前期的研究证明,超常儿童的大脑和普通儿童的大脑在进行认知作业和非注意认知加工时都表现出特殊性。那么,为什么超常儿童的大脑会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工作模式?更深层次的内容是什么?他们随即开展了行为遗传学研究,主要目的是把生物性的遗传因素和日常表现出来的行为之间建立关联,寻找可能起到决定作用的生物因素,比如候选基因。  

不过,从基因入手的研究至今也没有什么结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人们没有办法像确定单基因遗传病那样确定某一个基因和高智力有关,很可能是若干个基因对智力都有关系,现在的研究旨在寻找可能和高智力有关的候选基因。“智力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这些研究目前也正在起步阶段,很可能今天发现的明天又被否定了,科学需要不断地验证。”他说。  

施建农最常举一个例子:刘翔跑得很快,家长可能希望孩子也跑得很快,但是就算把孩子送去短跑学校训练,最终就算是把他累死了,他很可能也跑不了刘翔那么快。 “这个例子家长很容易接受,但是家长就是接受不了别人的孩子能考100分,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考不了100分。”施建农对于这个问题非常的无奈。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100分,而且有的人偏科,除了努力的因素以外生物学因素本身就决定了他缺乏某些天赋,只能在某方面达到一般水平。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因为有什么愿望就让这个愿望变成现实,如果这样会有很多可悲的事情发生。”  

如果家长把一个孩子当超常儿童来养,犯错误的概率是97%;把一个孩子当普通孩子来养,犯错误的概率只有3%。“家长要有平常心,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更现实一些,也能少犯些错误。”



如果真的超常……
  

如果一旦经过科学测试发现一个孩子真的是超常儿童,有没有进行特殊教育的必要?  

“开设超常教育实验班的真正目的就是给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机会,也就是因材施教。”施建农说。  

超常儿童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与普通儿童有差异,例如,发展早,发展速度快,学习能力强,记忆力好,思维能力强等。“超常儿童理论上讲从两三岁就能看出来,比如两三岁的时候能认很多字,甚至可以读,至于意思懂不懂是另一回事。从道理上来说,除了智商,任何一个方面都应该有鉴别,比如音乐、体育、舞蹈、管理才能等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研究永远落后于实际需要,我们现在做得多的就是和智商有关的测试,其他方面关注得少了一点。”  

如果把一个超常儿童放在普通的集体中,因为他们掌握同样内容的知识需要的时间明显少,所以可能会出现不能适应的现象。在普通班里,由于课堂上的内容对他们显得太简单,40分钟的内容他们可能只需要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于是在剩余时间无所事事而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说话,所以他们常常被当成问题儿童处理。于是,久而久之反而成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以小学为例,有些被实验班录取的孩子,当老师到原学校调查时,常常被惊讶地告知:“某某是我们班最差的学生,怎么可能是超常儿童呢?”但事实证明,这样一些10岁时在普通班被当成“差生”对待,经常受批评的孩子,经过4年,甚至3年超常实验班的教育后,竟然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原因很简单,因为实验班为他们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规律的教育。”  

然而,针对6岁以下超常儿童的实验班的建立并非易事。1978年,中国开办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5年,北京八中创办超常教育实验班;1995年北京市育民小学创办超常教育实验班;直到2004年,中科院心理所才谨慎地创办了幼儿园超常教育实验班。“年龄越小鉴别越困难,对未来预测的误差越大。我们对陶然幼儿园生源的测试,实际上大部分测试不是为了选超常儿童,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保证除了超常儿童以外的所有孩子都得到更合适的教育。”  

开办了这个实验班之后,施建农增添了些许麻烦。“生源太多了,我们都经常让家长不要来了,挺远的或者接送不方便。做这个项目是为了做研究,不是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源,所以很多时候是我们劝家长别来,但是你越劝人家越要来。”施建农说。  

目前正规的由幼儿园开办的超常儿童实验班全国仅此一家,全国范围内针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和研究远远不够。除了中科院有专门的超常儿童心理发展与促进研究课题组外,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常常没有相应的研究人员,即使有也只是作为“副业”在开展。虽然有一些中小学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深度,而且也很不规范。目前开展超常教育的学校仍然非常少,这与我国超常儿童的数量及对超常教育的需求很不相符。那些打着超常教育旗号的这个班那个班,多半图的是经济效益。“比如有些机构宣称超常儿童的比例是15%,如果你是服务机构,就希望有更多的服务对象,但是从纯科研来说,我们追求该怎样就怎样,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施建农说。■

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

2009世界钢琴质量排行榜

2009世界钢琴质量排行榜

第一组(Group 1A-Group 1C)最高质量的演奏级钢琴

Group 1A:
Blüthner 博兰斯勒(德)
Bosendorfer 贝森朵夫(奥地利)
Fazioli 法西奥里(意)
Steingraeber & Sohne 斯坦格列泊索纳(德)
Steinway & Sons 汉堡产斯坦威(美)

Group 1B:
Bechstein,C.贝茨坦斯(德)
Forster,August 霍斯德奥格斯特(德)
Grotrian 格罗川(德)
Sauter 萨德(德)

Group 1C:
Kawai,Shigeru 手工卡瓦依(日)
Steinway & Sons 纽约产斯坦威(美)

第二组(Group 2A-Group 2C)高性能钢琴

Group 2A:
Estonia 伊斯坦尼亚(伊斯坦尼亚)
Mason & Hamlin 美森翰林(美)
Schimmel 舒密尔(德)

Group 2B:
Bechstein 贝茨坦斯(德)
Haessler 海斯勒(德)
Schimmel 舒密尔(德)
Schulze Pollmann 舒尔茨波尔曼(德)
Seiler 塞乐尔(德)
Steinberg,Wilh.斯坦伯格(德)
Walter,Charles R.奥尔特查尔斯(美)

Group 2C:
Bohemia 波西米亚
Irmler 欧米勒
Kemble 肯宝(英)
Petrof 佩洛夫(捷克)
Vogel 伊人


第三组(Group 3A-Group 3C)较高级别消费型钢琴

Group 3A:
Boston 波士顿(美)
Kawai 卡瓦依(日)
Perzina 博丝纳
Pramberger,J.P.普拉姆伯格
Weber,Albert 威伯
Yamaha 雅马哈(日 )
Young Chang 英昌

Group 3B:
Baldwin 鲍德温(美)
Essex 艾塞克斯
Kawai 卡瓦依
Knabe,Wm.柯纳比
Weber 威伯
Young Chang 英昌
Yamaha 雅马哈

Group 3C:
Kohler&Campbell 科伦金堡
Pramberger,J.普拉姆伯格


第四组(Group 4A-Group 4D)中级消费型钢琴

Group 4A:
Weber 威伯
Brodmann 波得曼
Ebel,Carl 玉保卡尔
Heintzman 海资曼
May Berlin 美柏林
Perzina 博斯纳
Steinberg,Gerh. 斯坦别克

Group 4B:
Everett 艾弗雷特
Hallet,Davis 哈莱特,戴维斯
Nordiska 诺的斯卡
Story & Clark 斯托立克拉克(美)
Weinbach 布拉格(捷克)

Group 4C:
Bergmann 伯格曼
Essex 艾塞克斯
Kohler & Campbell 科伦金堡
Miller,Henry F 亨利米勒
Palatino(AXL) 帕拉天奴
Pearl River 珠江
Remington 雷明顿
Ritmuller 里特米勒
Samick三益
Steigerman 斯坦克曼

Group 4D:
Cable, Hobart M. 豪巴特卡布里
Cristofori 克利斯多佛利
Everett 爱福莱特
Falcone 富尔肯
Gulbransen 古尔布兰森
Hallet, Davis 哈莱特,戴维斯
Hamilton 翰美登
Hardman,Peck 哈德曼
Meister,Otto 麦斯特尔
Nordiska 诺的斯卡
George ? Steck 乔治?斯泰克
Steigerman 斯坦格曼
Story & Clark 斯托立克拉克(美)
Suzuki 铃木
Vivace萨德
Wurlitzer 沃立舍(美)
Wyman 怀曼



珠江、 为中国制造初级练习钢琴(一万左右)。

雅马哈、卡瓦依 、 为日本制造中档钢琴(一万以上)。

斯坦威、波士顿、埃塞克斯、 为美国制造高端钢琴(两万以上)。

博兰斯勒、海斯勒、欧米勒、塞勒、 为德国制造世界顶级钢琴(两万以上)。


 

祈祷

祈祷.
****************************

我求上帝拿走我的骄傲,上帝说不。

他说,骄傲不是有他拿走的,乃是要我放下的。

我求上帝赐我忍耐,上帝说不。

他说,忍耐是从患难而生,不是赐下的,乃是磨练而来的。

我求上帝给我快乐,上帝说不。

他说,他赐祝福,是否快乐,取决与我。

我求上帝免我受苦,上帝说不。

他说,痛苦使你远离世俗的挂虑,更加亲近我。

我问上帝,你爱我吗?

上帝说,是的。他赐下他的独生子,为你而死。有一天,你必在天国里。

因为......你信!

原装KAWAI钢琴BL、US、BS、NS系列介绍

*************
原装KAWAI钢琴BL、US、BS、NS系列介绍

BL

BL11:系列中最早的型号,1973年3月开始销售。

BL31:同样1973年3月投入生产,1974年出现后续型。高度126。

BL51:1973年开始销售,后续型号为BL51M。最后一款为BL51B,1976年开始销
售。高度126。

BL61:1973年开始销售,后续型号为BL61M、BL61W。最后一款为BL61B,1976年开始销售。高度132。

BL71:1973年开始销售,后续型号为BL71M、BL71W。最后一款为BL71B,1976年开始销售。高度132。在目前国内的二手琴市场,该款是古典风格的代表,外置式大谱架、和三角琴一样的直立式摇盖,初步达到演奏琴的要求。

BL81: 1973年开始销售,后续型号为BL81W、BL81R。高度132。

BL82: 1973年开始销售,后续型号为BL82W、BL82R。高度132。

BL12: 1974年开始销售,产量不多,市场上较为少见。
评价:BL系列都为KAWAI早期产品,KAWAI立式钢琴代表作品,全面体现KAWAI品牌的综合实力,设计成熟用料扎实,系列涵盖高中低各档次,市场针对面广泛。
---------------------------------------------------------
US
US50:1980年开始销售。高度132,整个US系列高度一致。

US60:1980年开始销售。后续型号US60M。

US70:1980年开始销售。

US80:1980年开始销售。
替代与发展情况:1985年,US55、US65、US75、US95出现;其后出现的包括:US55K(1986)、US63H(1988)、US63H(1988)、US6X(1989)、US55LE(1989)、US9X(1990)等等;最后就是1994年的US9C、US8C、US5C。
评价:自US50始,整个系列就定位在高档立式琴。风格与BL71相似,偏向于古典,大谱架后另外开了两个音孔,使得音色更加柔和透彻,共鸣更加和谐浑厚。尤其适合于专业人士使用。
-------------------------------------------------------
NS

一共4个型号:NS10、NS15、NS25、NS35,1984年开始销售。
评价:定位在中档琴。无后续型号。延续KAWAI一贯风格。
-------------------------------------------------------
BS

基本型号:BS10、BS20、BS30、BS40。1987年开始销售。
后续型号:1988年BS20S,1989年BS30LE,1990年BS1A、BS2A、BS3A,其后出现的有BS2ASV、BS25、BS1N、BS2N、BS3N、BS1C等。
评价:定位类似于NS系列,对于要求价格适中、年份新一些的消费者来说比较合适。


KAWAI钢琴的型号种类繁多,远比YAMAHA来的复杂。以上所谈到的各系列,可以说是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代表

钢琴调律周期

钢琴调律周期

钢琴在出厂前从装弦到细调,一般要经过五——六次的调律,其周期大概是15——20天左右一次。但也因各厂家要求不同而有点差异。钢琴出厂后的3——5年内走律最为严重。这期间不管是用好还是不用,其音律变化都很大,有的钢琴由于弦轴板使用的材料不佳,工艺简化,再加上存放的环境潮湿,干燥等因素的影响,三年时间足可以使它们提前老化甚至报废!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在工作中很多调律师都遇见过如此遭遇的钢琴,这些钢琴得不到及时的维修,结果轴钉大部分被锈死在弦轴板里,怎么也扳不动————结果被扭断了许多弦轴钉。这样的钢琴实际已经是一堆废铁。

为什么新的钢琴反而会走音严重呢?钢琴在出厂前,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标准音提高25音分调律,用机器手弹奏使各个零件定位等等)但是新材料的可塑性和上万个零件的磨合稳固,在短时间是很难奏效的。再加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如搬运、气温、湿度等)都会导致新钢琴严重走音!最好的稳定方法就是多演奏,多调律。新的钢琴在2——3年之内调律周期最长也不要过半年调一次,有条件可以一年四次。这里讲的调律必须要完全符合要求的粗调、精调、机件整理和保养,而不是对某个音的修补。如果在这个周期内经常弹奏,并在一年内做到二——四次的调律,这台琴将会比较稳定,标准音在440Hz上下,高低音区 也会比较统一。

经过以上的分析,你就会清楚钢琴应该多长时间来调整一次了。一般来说家庭用的琴,一年至少调整两次;如果钢琴演奏者是水平较高的学生,考虑到高的要求,也结合钢琴本身的变化可以适当增加调整次数(应以弹奏者的感觉为准)。有资料介绍音乐学院的钢琴一月就要调整一次。 对于正式场合演奏琴在每场演出前需调一次,有的钢琴大师在每弹完一首乐曲就需调音师快速整理一遍,如霍洛维茨(调音师:弗兰茨・摩尔)。

 

另外,这里还要注意一个误区。有的钢琴由于种种原因演奏使用率较低,就不去按时调整,更有甚者,连续放置数年也不去进行各方面的维护和必要的调修,这样就会大大缩短钢琴的使用寿命。(后面重要性有介绍)长期放置不用的钢琴,其琴弦的张力会在存放的过程中逐渐向外释放,音准趋低,琴弦长期出于松弛状态,一旦有一天要演奏使用,进行恢复标准音高的调整,琴弦就会不适应这种突然增大的张力而发生断弦。所以有经验的调律师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采取整体降低半个音的处理,这对于演奏者的听觉会有极大的负面作用,所以长期不用的钢琴或用的很少也要进行调整,至少保持每年一次。

钢琴的保养

钢琴的保养

钢琴属于贵重、高档、耐用、保值的消费品。一台普通档次的钢琴价值过万,使用寿命三十年以上。所以有了一台性能较好的钢琴,如何保持它的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则是钢琴维护、保养的专门学问。一般家庭钢琴的保养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钢琴上不要放置不必要的装饰品和杂物,以免杂物掉进钢琴,使机件发生故障。弹奏时,这些杂物还可能产生杂音,影响弹奏效果。

二、钢琴里严禁使用液体杀虫剂。应使用对人体无毒害的植物驱虫剂,分别放在击弦机两           边的铁架柱头旁以及琴键底板之间,并定期更换。

三、如果钢琴弦轴部位出现了锈斑,应用于布蘸上少许琴蜡擦拭一遍,再用干布擦净;或者使用专业除绣橡皮,其次可用普通橡皮代替。而金属部分出现轻微锈斑则可用擦铜水,以毡呢蘸上用劲擦拭,直到锈迹消失。

四、弹奏时,不能用手猛烈敲击琴键或用脚猛踩脚踏板,以免造成击弦机械损伤和踏脚弹簧断裂。在开闭琴盖时,动作不要过猛,应首先合上书架,以免开闭琴盖时,琴键受损,钢琴使用完毕应将琴盖等全部关闭,并罩好琴套,防止灰尘的进入。

五、琴键不起时,多数情况是温度、湿度变化过大引起,通常可试着用双手按下琴键左右晃动,挤出琴键内部呢毡的湿气;或者试着用吹风对着琴键缝隙上下来回吹动。

六、突然发现钢琴音色不亮、音色闷暗,触键感觉软绵绵的,这时可能是受潮原因,可以开起防潮管数小时,等音色逐渐恢复后并可进行弹奏。(提议:购置温湿度计时刻关注)

七、钢琴不易放置在暖气处、冰箱处、太阳直射地方。钢琴外壳属于木质结构,其内部机械装置击弦机、键盘多由木质构成,当钢琴附近有了强烈的温差及湿度的变化,会引起各部件变形,音准出现较大变化。

八、钢琴的放置后面需离墙10公分。如果演奏时房间回音比较大,可用图针(或者易处理的胶)把较大的布料钉或贴在后背上,悬空遮住音板部分,这时可以降低回音起到吸音的效果。

2007-2008年最新版钢琴著《世界钢琴质量排行榜》

2007-2008年最新版钢琴著《世界钢琴质量排行榜》

等级划分考虑了音乐设计、工艺、 耐久性、 质量控制以及质量保修的可靠性。

通过与许多钢琴技师、经销商和其它行业人员的接触,以及自己三十年钢琴界的经历,我付出努力以找到各种已知观点的共同点。等级划分和评述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并不科学。

当品牌之间进行比较时, 请应用一些常识来加以判断。立式琴与立式琴比较,三角琴与三角琴比较,只有尺寸相似的琴相互之间才可以比较。

钢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主要是根据制造商的用意来加以划分。一种类型是制造达到很好标准,甚至是尽可能达到最好标准,价格则根据制造成本和营销成本来确定。我把这种类型的钢琴称为“演奏级”钢琴。另一种类型的钢琴以特价出售,通过调整材料、工艺、生产方法和地点来满足价格要求,我称之为“消费级”钢琴。两种类型的钢琴都是有必要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或买的起最好的钢琴。

每种类型的钢琴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组,共计四组。1、3组代表两种类型中质量最好的钢琴,2、4组代表每一类型中质量稍微差一些的钢琴,但成本要低一些,结果经常是一种更好的价值体现。所以如果你冲着质量买的话,一般你可以查1、3组。如果你想物有所值,你可以查2、4组。

在这本书中,我把这四组中的每一组又分为几小组,每一小组包括一个或多个品牌(基本一样),品牌以字母顺序进行排列。重要的是,两个品牌排在一起,并不说明它们的特点相似。例如,一个品牌音乐设计很好,但质量控制有问题;另一个品牌设计一般,但质量控制很好。虽然不一样,但通过平衡,最终它们可能基本是等同的。当然,这取决于音乐设计与质量控制对你来说哪个更重要。

第一组(Group 1A-Group 1C)最高质量的演奏级钢琴

Group 1ABlüthner 博兰斯勒(德)
      Bosendorfer 贝森朵夫(奥地利)
      Fazioli 法西奥里(意)

      Steingraeber & Sohne 斯坦格列泊索纳(德)
      Steinway & Sons 汉堡产斯坦威(美)

Group 1B:Bechstein,C.贝茨坦斯(德)
      Forster,August 霍斯德奥格斯特(德)
      Grotrian 格罗川(德)
      Sauter 萨德(德)

Group 1C:Kawai,Shigeru 手工卡瓦依(日)
      Steinway & Sons 纽约产斯坦威(美)

第二组(Group 2A-Group 2C)高性能钢琴

Group 2A:Estonia 伊斯坦尼亚(伊斯坦尼亚)
      Mason & Hamlin 美森翰林(美)
      Schimmel 舒密尔(德)

Group 2B:Bechstein 贝茨坦斯(德)
      Haessler  海斯勒(德)
      Schimmel  舒密尔(德)
      Schulze Pollmann 舒尔茨波尔曼(德)
      Seiler 塞乐尔(德)
      Steinberg,Wilh.斯坦伯格(德)
      Walter,Charles R.奥尔特查尔斯(美)
      Yamaha 雅马哈(日)

Group 2C
:Baldwin 鲍德温(美)
      Bohemia 波西米亚
     
Irmler 欧米勒
      Kemble
肯宝(英)
      Petrof 佩洛夫(捷克)
      Vogel 伊人

第三组(Group 3A-Group 3C)较高级别消费型钢琴

Group 3A:Boston 波士顿(美)
      Kawai 卡瓦依(日)
      Perzina 博丝纳
      Pramberger,J.P.普拉姆伯格
      Weber,Albert 威伯
      Yamaha 雅马哈(日 )
      Young Chang  英昌

Group 3B:Baldwin   鲍德温(美)
      Essex  艾塞克斯
      Kawai 卡瓦依
      Knabe,Wm.柯纳比
      Weber  威伯
      Yamaha  雅马哈
      Young Chang  英昌

Group 3C:Kohler&Campbell 科伦金堡
      Pramberger,J.普拉姆伯格

第四组(Group 4A-Group 4D)中级消费型钢琴

Group 4A:Brodmann 波得曼
      Ebel,Carl 玉保卡尔
      Heintzman 海资曼
      May Berlin 美柏林
      Perzina 博斯纳
      Steinberg,Gerh. 斯坦别克

Group 4B:Everett 艾弗雷特
      Hallet,Davis  哈莱特,戴维斯
      Nordiska 诺的斯卡
      Story & Clark 斯托立克拉克(美)
      Weinbach 布拉格(捷克)

Group 4C:Bergmann   伯格曼
      Essex 艾塞克斯
      Kohler & Campbell 科伦金堡
      Miller,Henry F 亨利米勒
      Palatino(AXL) 帕拉天奴
      Pearl River 珠江

      Remington 雷明顿

      Ritmuller 里特米勒
      Samick三益
      Steigerman
斯坦克曼
      Weber 威伯

Group 4D:Cable, Hobart M. 豪巴特卡布里
      Cristofori  克利斯多佛利
      Everett 爱福莱特
      Falcone 富尔肯
      Gulbransen  古尔布兰森
      Hallet, Davis  哈莱特,戴维斯
      Hamilton 翰美登
      Hardman,Peck
哈德曼
      Meister,Otto 麦斯特尔
      Nordiska 诺的斯卡
      George ・ Steck 乔治斯泰克   
      Steigerman
斯坦格曼
      Story & Clark 斯托立克拉克(美)
      Suzuki 铃木
      Vivace萨德
      Wurlitzer
沃立舍(美)
      Wyman 怀曼
标记大字体的与红色字体的品牌在国内也有生产,并非世界钢琴排名中的钢琴,这些包括其它的一些钢琴都为贴牌生产(山寨产品),请消费注意!钢琴排行榜的钢琴和国内的钢琴没有任何关系,钢琴排行榜在国内更多的是误导.

国内杂牌钢琴的十大卖点

假冒伪劣钢琴、杂牌钢琴的十大"卖点"――
一、以假"合资"为卖点
但消费者来到琴行,某些琴行的营业员首先会对正规大厂的新产品一顿很批:现在还买中国四大钢琴厂(广州、北京、上海、营口)的产品已经过时了,这些老厂都只能生产些低档次、大路货,你要买好琴、买高档琴最好买合资的:比如这台某某牌的钢琴是中外合资的,是德国(英国或香港)的名牌、老牌……,至于是否是真正的中外合资、是否是有规模的现代化正规厂家,消费者一般不会太警觉,太叫真,顺着营业员的话相信下去,上当是自然的。
二、以"洋牌子"冒充名牌为卖点
不讲这个厂的真实历史和现状,甚至连确切的产地都遮遮掩掩、含含糊糊,但讲到钢琴的牌子那一定是洋名字、"洋牌子",而且要郑重的强调这个"洋牌子"是"德国(英国或是香港)"的老牌子。是所谓德国琴,从18XX年就开始生产,有一两百年的历史,这些玄而又玄话,听起来很"洋气",好像这个琴不只是在国内生产,而且是有着遥远的"洋人血统"甚至"皇家血统"在那里罩着,因而仿佛成了"世界名牌"――让人小瞧不得。
三、以"进口配件"为卖点
不讲"钢琴的质量由设计、材料和工艺三大方面共同决定",而片面反复强调"某某配件或是从国外进口的",盲人摸象的思路来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只要是用的进口配件或是材料,就一定会拼装出好琴来。
四、以夸张的外观为卖点
利用"漂亮的包装的包装会对顾客产生吸引力,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一消费心理,不讲钢琴的内在品质是音准、音色和手感等,而是一味的给消费者灌输"外观高大、古典的、气派的钢琴才是高档钢琴"这一错误观念,把琴的高度这一指标夸张为钢琴质量的全部指标,误导消费者简单的认为"琴越高、弦越长、音响就越好;别致豪华的古典款式才是高档钢琴的标志,摆在家里才能上档次……"高大漂亮的外观加上琴行不俗的店面装修,要卖出去并不难。
五、以唬人的声音效果为卖点
不讲真正的好钢琴,其音色应该是纯净、以优美、细腻而富于变化的,而是一味的掩饰杂牌钢琴声音大、声音脆、声音贼亮的特点,弹起来轰轰隆隆,惊惊炸炸、混响一片,很唬人,并借此掩盖杂牌钢琴音律不准,音质嘈杂的致命缺陷。
六、以标价高为卖点
利用消费者"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无好货","钱才认得到货"的习惯心理,故意将价格标的很高,误导消费者"标价贵的就是高档的",然后,为了把生意做成又让实际成交价"一落千丈",误导消费者认为"少价越多、优惠得越多就越划得来"。
七、以局部地区销售数量为卖点
全国乐器信息工业中心每年都会对全国钢琴厂的生产销总量做一个统计和排名,并刊登在公开发行的《中国乐器》杂志上,全国大多数琴行都订有这本国家级的刊物,但很多琴行就是不敢拿出来给消费者看看,害怕国家统计的这种整体数据揭露了厂家的老底,而是拿出一摞客户填写的钢琴保修卡,向消费者证明这种牌子的钢琴,在我这家琴行卖出去对少台,有多少人来买过,是真正的"畅销货",从而诱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误认为"这么多人买的,那我也买的"。
八、以给高回扣为卖点
某些不道德的音乐人士与某些琴行私下约定:带客户到琴行买一台琴,就能得到几千甚至上万元的高额回扣,让消费者充了冤大头――花了大价钱,买到的却是劣质钢琴、杂牌钢琴。
九、以乱承诺售后服务内容为卖点
乱承诺:"终身保修、免费换件","十年免费调音"等。
十、以职业身份为卖点
利用大多数消费者不懂音乐的特点,某些琴行的推销人员利用自己与音乐沾上边的职业身份,大肆吹嘘,把自己标榜为"调音专家、钢琴教育教育家",以此赢得消费者的崇拜和依赖后,再"权威"地向消费者推荐假冒伪劣钢琴,屡屡得手。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人体器官衰老有先后 美专家披露器官衰老时间表

人体器官衰老有先后 美专家披露器官衰老时间表

近日,美国梅奥诊所的专家为大家揭示了人体器官不同的衰老时间表,了解人体各个器官衰老的秘密。

人体是个有机整体,但每个“零件”走向衰老的过程却有先有后。近日,美国梅奥诊所的专家为大家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脸部皮肤:女性19岁半就开始长出第一条皱纹;男性35岁脸部皮肤开始出现干燥、粗糙、松弛、面部轮廓不再清晰。

肺:20岁开始衰老。肺活量从20岁起开始缓慢下降,到了40岁,一些人就开始气喘吁吁。30岁时,男性每次呼吸会吸入946毫升空气,而到70岁,这一数字降至473毫升。

大脑和神经系统:22岁开始衰老。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会慢慢减少。40岁后,神经细胞将以每天1万个的速度递减,从而对记忆力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

头发:男性头发30岁后开始变白,女性则从35岁左右开始。60以后毛囊变少,头发变稀。头发乌黑是因为头发里含有一种黑色素,人体没有统一分泌黑色素的腺体,黑色素在每根头发中分别产生,所以头发总是一根一根变白。

乳房:35岁开始衰老。随着女性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减少,乳房逐渐衰老、下垂。40岁后,乳晕会急剧收缩。

肌肉:30岁开始衰老。肌肉一直在生长,衰竭;再生长,再衰竭。30岁后,肌肉衰竭速度大于生长速度。过了40岁,人们的肌肉开始以每年0.5%到2%的速度减少。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骨质开始流失,进入自然老化过程。80岁时身高会降低5厘米。

心脏:40岁开始衰老。随着身体日益变老,心脏向全身输送血液的效率也开始降低。45岁以上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心脏病发作的概率较大。

牙齿:40岁开始衰老。40岁以上成年人唾液的分泌量会减少。唾液可冲走细菌,唾液减少,牙齿和牙龈更易腐烂。牙周的牙龈组织流失后,牙龈会萎缩。

眼睛:40岁开始衰老。近距离观察事物会非常费劲。接着,眼睛适应不同强度光的能力降低,对闪耀光更敏感,不适宜夜晚开车。

肾:50岁开始衰老。肾滤过率从50岁开始减少,后果是人失去了夜间憋尿的功能,需要多次跑卫生间。75岁老人的肾滤过率是30岁时的一半。

前列腺:50岁开始衰老。前列腺增生引发了包括尿频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困扰着50岁以上的半数男子。正常的前列腺大小有如一个胡桃,增生的前列腺有一个橘子那么大。

听力:55岁左右开始衰老。60多岁以上的人半数会因为老化导致听力受损。这叫老年性耳聋。老人的耳道壁变薄、耳膜增厚、听高频度声音变得吃力,所以在人多嘈杂的地方,交流十分困难。

肠:55岁开始衰老。健康的肠道可以在有害和“友好”细菌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肠内“友好”细菌的数量在55岁后开始大幅减少,这一幕尤其会在大肠内上演。结果,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疾病风险增大。

舌头和鼻子:60岁开始退化。一生中最初舌头上分布有大约1万个味蕾。60岁后这个数可能减半,味觉和嗅觉逐渐衰退。

声带:65岁开始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声音会变得轻声细气,且越来越沙哑。这是因为喉咙里的软组织弱化,影响声音的响亮程度。女人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沙哑,音质越来越低,而男人的声音越来越弱,音质越来越高。

膀胱:65岁开始衰老。65岁时,我们更有可能丧失对排尿的控制。此时,膀胱会忽然间收缩,即便尿液尚未充满。如果说30岁时膀胱能容纳两杯尿液,那么70岁时只能容纳一杯。膀胱肌肉的伸缩性下降,使得其中的尿液不能彻底排空,反过来导致尿道感染。

性器官:65岁时,25%的人会勃起困难,男性渐渐出现ED。55岁,女性的阴道萎缩、干燥,阴道壁丧失弹性,性交越来越疼痛。

肝脏:70岁开始衰老。肝脏似乎是体内唯一能挑战衰老进程的器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非常强大。手术切除部分肝后,3个月之内它就会长成一个完整的肝。如果捐赠人不饮酒不吸毒,没有患过传染病,一个70岁老人的肝也可以移植给20岁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