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y.Ding

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分享文章: 华人家族企业如何走向世界?

华人家族企业如何走向世界?
据英国《世界新闻报》报道,一个华人财团计划以十亿英镑收购英超球会曼联。报道透露,该财团由六名超级富豪组成,全是华人。他们提出以十亿镑的收购价,有待财困的曼联东主决定。这宗报道可能引起很多球迷的注意。但笔者更关心的是,随�中国人地区经济体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中港台澳等地,华人企业如何走向世界作进一步发展?

华人企业当中,很多皆为家族企业。然而,华人家族企业一向予人的印象,是企业的历史不长,与欧美一些家族企业,动辄几百年历史相比的确无法比拟,甚至有「富不过三代」的案例殷鉴,令人惋惜。

当中国经济的规模很快便超越日本,并位列美国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我们显然需要对华人企业的发展、传承和走向世界进行研究。分析「富不过三代」的一些例子,并在这个基础上,为华人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传承、壮大和走向世界找出方向和战略。

家族企业规模庞大

顾名思义,家族企业扼要来说就是由家族所操控的企业。事实上,由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无论在中国、香港、以至欧美,这些家族企业的规模都相当大。无论从它们所雇用人员数目,或所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都很大。虽然,我们缺乏绝对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即使是欧美等已发展的国家,粗略估计,几乎占了本地生产总值逾六、七成。再以家族企业的数目来看,数目也非常庞大。在美国,我们有一些统计,在标准普尔五百的上市公司中,三分一是家族所控制的。

上文指出,对家族企业一般所认许的定义,是指企业由一个家族及其成员所控制,然而,亦有一些家族企业的结构并非如此简单。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该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便有特别的设计,即所谓的「双重股权结构」(Dual Class),不同类别有不同的表决权。

福特家族所持的股权不多,但在董事局和管理层都控制了大局,因为福特汽车1956年公开发行时,福特家族股份全数转为特别股,无论日后福特股权如何分簿,福特家族拥有股权仍保证四成的投票权,藉此有效控制企业。换言之,这类家族企业在经营管理权与控制权,都可牢牢握在手上。

在香港,由单一家族控制的上市企业,规模都相当大;而控股权不一定超过五成。李嘉诚的长和系企业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李嘉诚持有长实(001)不逾五成,而长实持有和黄(013),以至港灯(006),透过这种控制整个集团。这种结构就很难用一般单一家族企业的定义来概括。

过去,家族企业给人一个简单的印象,甚至以为家族生意像「贩卖咸脆花生般」,是「围内」的小生意,但今天,无论从企业规模,所雇用的人数以至所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情况看,家族企业都是巨大的「生产部门」,举足轻重,十分值得我们用现代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因此,为什么科大商学院设立一个「亚洲家族企业与创业研究中心」?原因就在于此。

过去的企业研究很多集中于欧洲和美国的企业,但随着亚洲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动力最强的地区──包括中国和印度,以至日本等,因此,对亚洲企业,尤其对亚洲家族企业的研究,实在有其现实和逼切意义。

可以说,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家族企业,有其共通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如何取长补短,这些研究不仅对家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十分重要,也对该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样举足轻重。事实上,亚洲家族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共通之处?企业的家族大都希望下一代一代能够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使家族的招牌和名声,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

受亲疏关系制约

在欧美,我们的确看到若干大家族企业持续百年不坠,但在亚洲,不少名牌家族企业无以为继,历时短暂便失去光芒(日本除外)。原因何在?实在值得深思。以欧洲为例,欧洲便有一些家族企业俱乐部,要加入成为会员,家族企业必须有悠久历史,甚至起码要二、三百年。为什么欧洲企业能够如此源远流长,但亚洲的家族企业,包括中国和香港的世家企业,往往未能延续光辉?

为何日本企业能够历久不衰,华人家族企业则出现了所谓「富不过三代」的现象?笔者观察有四大要点:

一、 华人家族企业有些特征──家族企业运作的基本理念,老一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人际的网络、交往和处事上,对前辈恭从,对长辈的决定,例如祖父或父亲的决定为优先,甚至不敢有违。根据这种思维所作出的商业决定,便往往受到儒家这种对上恭从思想所制约。

对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两性关系(重男轻女)同样跳不出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亲疏有别的窠臼。跟西方关系平等的思想和行为标准有明显分别。笔者在中国内地做生意时,便曾有一次亲身经历。当时对方向笔者热情地说他是我的亲戚,令笔者大惑不解,后来想到这位素未谋面的人声称为本人的亲戚,显然是想藉此建立起我们的「关连束缚」(Bondage),以便日后的生意交往。不过,如果强调这种「关连束缚」,最终就会陷入一种所谓「我群」与「你群」的圈子中,局限了进一步发展的范畴。

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二、看深一层看,这种「关连束缚」亦往往用来界定那些人值得信任,那些人并不可靠。「我群」自然值得信赖,反之,「你群」便不值得信任。这样华人家族企业所雇用的人,尤其是高层管理,便不自觉地陷入了「用人唯亲」的臼窠。或者雇用同声同气的同乡或近亲等,大家有极其接近的价值观、思考模式和行为准则。这样一来,他们便等同差不多属于「同质」的一群。「同质」的结果,是缺乏创新。

即使中国人离乡,侨迁到东南亚或世界其他地方,包括欧美等地都喜欢「同类」聚居,形成一条条唐人街,同样突显小区「同质」的特性。可以说,中国人这种「同质」的倾向,其实对向前发展不利。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同质」相吸、「异质」相距,不仅局限了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跟「异质」结合,所得和繁衍的结果,便很难从简单趋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基本走向优质等变化万千的创新境界。

而且,只倾向雇用亲朋戚友,在小范围内吸纳员工,自然无法有效得到源源不绝的人才,这样使发展无法突破,最终无以为继,走不出「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二、 华人家族企业不像西方的家族企业般,延展几百年,成为「百年老店」的原因,是华人家族企业经营的主要区域范围,呈现政治不稳。事实上,从晚清以来,洋务运动开始,出现类似西方企业的经济组织,政治一直不稳定。即使近一百年来,无论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等华人家族企业主要的根据地,政治同样不稳。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洞悉这种背景。譬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来香港的上海华人家族企业,来到香港之后,因香港都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始终摆脱不了「移民过客」的心态。这种「过客」心态,对家族企业来说,尤其在处理固定资产的发展战略上,便很难形成一种「承担」(Commitment)。因为固定资产不能轻易带走,结果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便亦有一定的局限。

最好发展的生意所赚得的利润,能够轻易带走。当没「承担」,眼光便会变得很狭窄。「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这种短暂发展的思维,亦成为华人家族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无法形成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华人家族企业这种「关系为主」(Relationship-driven)的做法,我认识你,便为生意伙伴,不认识你,便很难做成生意。在吸纳人才方面,亦倾向用人唯亲,以亲疏作为信赖与否的基础,这样一来,发展出现局限便很避免。笔者称这种「关系为主」所形成做生意的东西为「关系资本」。这种「关系资本」你怎样薪火传,传承给下一代?因为我与你的关系好,成为良好的生意伙伴;我与现政府的官员关系好,甚至下属对我忠心耿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这种「关系资本」如何传承?

缺乏研发的投入

三、 华人家族企业一直缺乏产品的「品牌概念」。华人家族企业所制造出来的「品牌」,有多少在国际享誉,真的有如凤毛麟角。华人家族企业何以没有出了新力、三星等品牌产品,值得我们深思。

品牌是无形资产,华人家族企业对投资无形资产,确立国际知名的品牌无法成功,原因是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一切若以眼前光景来部署,没有研究和发展(R&D)的投入,结局如何,不问可知。

事实上,总结过去的失败经验,实有助未来发展作借鉴。如今中国人地区或者说整个亚洲地区经济体的壮大,对家族企业创业、经营、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不仅对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足轻重,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亚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重心的进程同样重要。

笔者主持的亚洲企业研究中心,便希望能够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知识�聚中心,为亚洲家族企业的发展作一些具体和有用的参考。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亚洲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没有评论: